被称为“打响上海国资改革第一枪”的东浩与兰生集团重组后交出了首份成绩单:靓丽的一季报背后,上海国资改革气象浓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正在有效地提高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盘活国资存量做好转型增量
2013年12月18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公布后第二天,上海东浩兰生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上海市国资委旗下的两大企业集团——东浩集团与兰生集团实施联合重组。
“短短4个多月,重组后的东浩兰生不仅完成了两套体系的整合,并且初步迈过了融合坎、增长坎和转型坎。”东浩兰生集团董事长戴柳说。
合并报表后的一季度业绩显示,东浩兰生今年前3个月实现营业收入265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净利润1.15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12%;其中外贸进出口业务同比增长16%,而同期全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3.7%。
按照上海国资“20条”,国有企业被划分为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三类。在业内人士看来,竞争类国有企业的最大利好就是进一步确定了其市场主体地位,包括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权力、政府少管或不管。据了解,在上海市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大会后,诸如资产备案权、资产处置和坏账核销权、薪酬总额核定等权限都已经从国资委下放到了企业集团,简政放权思路明晰。
在松开束缚的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也给国有企业这辆战车装上了发动机。在推动集团层面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东浩兰生集团在二级子公司层面引入合伙人制,贸易板块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企业都已完成改制,实现了“国有资本+民营机制”的有效嫁接。
“这就将按劳分配跟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把企业发展与个人所得紧密捆绑。蛋糕分好了,大家做新蛋糕、做大蛋糕的积极性才会更强。”戴柳说。
以国资带国企从改良到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目前看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路径。只有解决体制问题,机制改革才有稳定性。没有股权的多元化,就不可能有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这是从‘改良’到‘改革’的巨大跨越。”上海城投公司总经理蒋耀说。
今年2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与PE巨头弘毅资本完成转让手续,弘毅以近18亿元受让城投控股10%的股权,这被视作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大事件。
“国有股权从56%变为46%,国资不再是绝对控股、自己说了算,其他股东才可能真正参与公司战略决策,对公司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蒋耀说,“通过引入弘毅资本,既改善了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也为城投控股带来新机遇。”
“既听市长的话,也走市场的路;既要完成任务,也要培育能力;既讲保质保量,也讲效率效益。”上海城投将自身定位调整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寄寓着转型的核心思路——成立专业化集团,到细分市场中做精做专。据透露,今年上半年,城投将成立上海城投公路集团、上海城投水务集团,以作为公路、水务领域的业务执行主体。
混合所有制引入民间资本,还将有效盘活国资存量,为战略新兴产业“补血”“打气”。目前城投控股房地产板块贡献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50%,环境板块贡献了25%。做环保投入大、培育周期长,面临资金瓶颈。引入财力雄厚的弘毅投资,城投有望在5-8年内使环保产业贡献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提升到50%。
从“主力军经济”到“平台经济”
春风浩荡,吹皱一池春水。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好戏不断:绿地集团借壳上市,上海勘测院与三峡集团重组联合,光明食品集团重组蔬菜集团,上海工投集团、商投集团、农投集团等投资公司实施改革重组……
让市场关注的是,上海本轮国资国企改革,鲜明地提出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要求优化完善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说,国资要“能进能出、有进有出”。随着上海经济转型进入新阶段,国有资本所起的作用从过去的“主力军经济”,转化为“平台经济”,国有经济的重心不再是增加工厂和产能这些“实体”,而是要构筑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吸引、动员、组织和配置社会资源。尤其是在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转型的时刻,国有资本要引领、促进社会资本向这个平台集聚。
上海国资流动平台的深化和优化,有助于撬动各种技术元素、产业元素、资本元素的集聚。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说:“我们是带着产业的资本,带着资源的资本。实践证明,股权的多元化,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的股权多元化,有利于打造出高度市场化、从而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