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万科股东大会传递哪些信号?

2014年03月29日 10:39    来源: 新华网     杜宇

  “面对行业的不确定性,万科如何应对?”在28日举行的万科2013年度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如此发问。

  这一问,在情理之中。当前楼市正处于十字路口,分化现象凸显,作为房地产业的标杆企业,万科如何应对,为人瞩目。

  绝不拿地王 宁可错过绝不买错

  “对未来,万科是谨慎乐观。”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说,“市场有不确定性,但万科不做不确定的事情,比如我们绝不拿地王;我们会在手头保持足够现金。”

  快速周转,谨慎投资,是万科始终坚持的重要策略。万科多次表示,不囤地,不捂盘,反对过多的土地储备,主张积极销售,不当地王,甚至表示“宁可错过绝不买错。”

  年报显示,2013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354.2亿元,净利润1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3%和20.5%。同时,万科全面摊薄的净资产收益率也继续保持在1993年以来的历史高位,为19.66%。

  尽管目前地产板块估值仍然较低,但近期一系列增持行为,却彰显出万科管理层和大股东对公司发展的强大信心。

  深交所网站信息显示,3月10日,万科总裁郁亮从二级市场购入100万股万科A,按照当日收市价估算,郁亮2013年所领取的税后报酬在扣除捐赠额后基本已全部买成万科股票。

  另外,万科大幅提高分红派息力度,将以分红派息股权登记日股份为基数,每10股派送人民币4.1元(含税)现金股息。相比2012年,此次万科分红比例由15.79%大幅提高至29.87%。

  郁亮表示,依靠质量效益型的内生增长模式,万科已经能通过自身积累支持发展需要,也有能力响应一部分投资者加大分红的呼声。他说,未来会在目前29.87%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提升派发现金红利占合并报表净利润的比例。

  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 重点关注居家养老

  作为房地产业的领跑者,万科的销售额已达千亿元。有投资者问:万科是否已经触及增长天花板?

  王石说:“对比美国、日本,前五大开发商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4%,万科目前的市场份额只有2.1%。全国700多个城市,万科只进了其中60个。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存在天花板的问题。”

  万科研究发现,随着城市规划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购房时的关注点,已经由住宅本身转向配套、服务等更加全面的因素。

  王石表示,万科要完成从住宅开发商向城市配套服务商的转型。万科定义的城市配套,包括社区小配套和城市大配套。

  郁亮说,这些服务都将贯彻互联网思维,本身不以赚钱为目的,出发点在于提升万科住宅的性价比。

  郁亮还透露:“我们今年希望重点推进新的服务——长者服务,因为居家养老可能是未来中国养老的主要模式。”

  学习互联网思维 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

  本届股东大会上,“互联网”、“APP”、“合伙人”等热点词汇被频频提及。

  郁亮认为,对房地产行业,互联网目前主要不在于业务层面的冲击,而是思维上的冲击。

  “经过学习,我们更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传统业务,”郁亮表示,“从互联网企业身上,万科学到了两点:第一,对客户要极致的好;第二,管理组织要扁平化。”

  作为向小米等公司取经的成果之一,近期,万科拟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的消息已经引发投资者广泛关注。同日发布的董事会决议公告证实了这一点。

  根据公告,万科目前已在着手准备建立项目跟投制度,即,对于今后所有新项目,除旧改及部分特殊项目外,原则上要求项目所在一线公司管理层和该项目管理人员必须跟随公司一起投资,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外的其他员工可自愿参与投资。员工初始跟投份额不超过项目资金峰值的5%。

  “通过跟投,员工成为项目合伙人,”郁亮表示,“这更有助于形成背靠背的信任,进一步激发公司内的创业热情和创造性,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中石化300亿可转债再度延期      2013年11月27日
  • · *ST天一重组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      2013年10月21日
  • · 海澜之家借壳获股东大会通过      2013年09月17日
  • · 洪城股份重组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      2013年08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