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嘉诚资产被"打六折"?

2014年03月04日 08:04    来源: 成都商报    

  李嘉诚在记者会上再三反驳关于他从香港和内地市场“撤资”的言论:“我对内地楼市很乐观,不要小看7.5%的GDP增长,买楼仍是国人积累财富后的第一选择,长江实业位于内地的土地储备足够5年发展。但目前内地的地价太贵,集团会继续以合理价格买地。”

  正当投资者担心内地楼价即将大跌,甚至“崩盘在即”之说被广泛讨论时,华人首富李嘉诚用自己的集团业绩予以了反驳。

  2月28日,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同日公布业绩。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年纯利352.6亿港元,扣除投资物业重估,核心溢利增长26%至179.15亿港元,超过大部分投行预估。内地收益出现惊喜,综合收入按年急升38%至164.5亿港元,首次超越香港成为集团最大的收入来源地。

  令人惊异的是,在记者会上,李嘉诚还自己“爆料”说:“10年前,外国杂志在计算我的资产时,至少说少了一半。加上赫斯基能源和基金会的财富规模,当时外界的估算至少低估了40%。”但他表示,不在乎首富的名号,更愿意得到人们的钦佩。

  回应“撤资论” 看好内地楼市

  2月28日和3月1日,长和系主席、亚洲首富李嘉诚两次出席记者见面会,不厌其烦回答各种问题,与去年的低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段时间里,有关“李嘉诚撤资香港”的言论铺天盖地,李嘉诚在见面会上直斥“撤资论”,并称自己看好内地经济和楼市。

  “我对内地楼市很乐观,不要小看7.5%的GDP增长,买楼仍是国人积累财富后的第一选择,长江实业位于内地的土地储备足够5年发展。但目前内地的地价太贵,集团会继续以合理价格买地。”李嘉诚在记者会上再三反驳关于他从香港和内地市场“撤资”的言论。

  他说:“集团在52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从未在其他地方遭遇撤资批评。做生意有买有卖,属正常投资。任何关于撤资的批评,反映社会舆论不健康!”

  去年李嘉诚除了两次有选择性的出场外,几乎闭门不见媒体,在今年的全年业绩会前,还有市场人士猜测长和系可能会继续取消业绩发布会,最终李嘉诚以连续开两场记者会高调出场。

  “最好把我的财产写少一点”

  根据福布斯最新发布的全球富豪榜,李嘉诚目前以31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八。

  李嘉诚在提及自己的财产时,表示过去国外杂志在估算他财产时,忽略了他是赫斯基能源的大股东,所以将他的资产估算少了接近一半。当时现场有名记者追问,“那现在呢?”李嘉诚笑着说,“最少与真实财产相差了40%,其实我一点也不介意,最好写我少一点。”

  此言一出,激起市场千层浪。李嘉诚紧急在3月1日再次召开记者会,向外界解释资产的数目。“我昨天说外界低估本人财产40%的说法,是指十多年前的事,当年外界并不知道我个人是赫斯基能源最大股东,没把相关持股价值算进去,现在福布斯的数字是百分百正确的。”李嘉诚说。

  而根据福布斯1月初公布的2014年香港富豪排行榜,李嘉诚目前的资产为320亿美元(约2496亿港元),蝉联第一。

  身体很健康 暂无退休打算

  早前有市场人士揣测,李嘉诚逐渐淡出媒体视线,主要是为了退休后,方便交棒给长子李泽钜,不过他在28日的记者会上称,目前完全没有退休的打算。

  “我现在完全没有退休的打算,虽然公司的事情我随时都可以交给Victor(李泽钜英文名),但现在世界的环境不是一般人所想象般安定,假如看长远一点,全球还是有很多因素值得忧虑。”李嘉诚说。

  根据2013年的业绩报告,长江实业去年纯利为352.6亿港元,同比增长10%;和记黄埔去年净赚311.12亿港元,同比增长20%。李嘉诚对集团整体业务前景表示审慎乐观。

  李嘉诚还笑称,对李泽钜能力非常认可,假设今天退休,可以马上去旅行。“假如我今天退休,将还有很多事情未做完,比如李嘉诚基金会还有很多项目要我去做。我身体还很健康,人生观也比较乐观,不是因为贪婪,我赚回来的钱都交给基金会造福社会,任何对香港人、内地人和一部分人类有益的事情,我都会去做。”李嘉诚说。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