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币现五连跌 部分投资者坚定持有美元

2014年02月25日 07:23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张喜威

  “不清楚这波人民币的贬值会持续多久,但希望持续的时间更长一点、贬值的幅度更大一点。”北京一家做美容仪器出口贸易的小型科技企业老板昨日(2月24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样大幅的连续贬值,让那些长期承受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看到了一丝希望,让那些通过转口贸易等方式进行跨境套利的贸易公司陷入惊慌,也让一些外汇投资者坚定了持有美元的想法。

  企业盼贬值持续时间长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昨日再贬13个基点,至6.1189。尽管跌幅收窄,截至目前,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却已连续下跌5个交易日,共计136个基点。与此同时,人民币即期价格也同样延续贬值的态势,收盘报6.0984。从1月14日以来,人民币即期汇率已贬值0.91%。

  人民币如此大幅度的连续贬值,让那些长期承受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看到了一丝希望。

  “长期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让我们苦不堪言,现在出现贬值我们自然很高兴,但这样的贬值幅度在长期的升值面前还是太少。”北京一家做美容仪器出口贸易的小型科技企业老板告诉记者,“不清楚这波人民币的贬值会持续多久,但希望持续的时间更长一点、贬值的幅度更大一点。”

  浙江一位不愿具名的装饰材料出口企业主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次贬值的幅度比以往要大,希望能持续下去。他表示,这种短期的贬值以前也曾经出现过,但往往其影响还没有表现出来,就又重新开始升值。

  对此,招商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一般来说,企业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有两种:一种是正常的避险操作,比如通过远期结售汇来锁定汇率的风险,由于这种操作是企业的一种避险需求,所以与汇率波动的关系并不大;另一种是带有投机色彩的跨境套利行为,他们锁定远期汇率,通过对赌外币贬值来套取利差,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说,目前汇率贬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本轮下跌会持续两三个月?

  此前,刘东亮告诉记者,人民币的这波下跌,可能是央行授意大行干预外汇市场,通过人民币汇率短期内的大幅波动,来遏制比较活跃的跨境套利行为。

  “现在一部分做跨境套利的企业已开始感到紧张了,这是因为他们手里有大量的外币负债。如果人民币继续贬,他们将来购汇的成本就会大幅提高,以致抵消掉利差。”刘东亮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按道理说,做跨境套利的企业还可以倒过来操作,但现在还没有获得这方面的消息,或许是因为这些企业也并不认为人民币长期的升值趋势已出现转变。

  实际上,自从去年美联储逐步退出QE开始,市场上就开始有人看多美元对人民币的走势。记者从北京一位外汇投资者那里了解到,早在去年他就随着美联储即将退出QE的消息买进了一定额度的美元,坐等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贬值。不料,随后人民币非但没有跟随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一起走跌,反倒一路上扬屡创新高。

  上述外汇投资者告诉记者,在人民币一路升值的时候就有结汇卖出美元的想法,但考虑到损失过大就一直持有,而最近的大幅贬值又坚定了他继续持有美元的意愿。

  那么,人民币的这波跌势会持续多久?某商业银行的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购汇的规模一直很大,在央行的引导和市场本身的共同作用下,这波下跌有可能会持续两三个月的时间,不过,中长期来看人民币还是会升值。

  而在刘东亮看来,这样的跌势到3月中旬就应该会结束,因为每年4月份美国国会都会公布《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而在此之前,人民币往往都会有一波升值走势。他认为,如果人民币的贬值持续两三个月,就可能在市场上形成恐慌,而一旦贬值预期被唤醒,虽然跨境套利的资金可能会被挤掉,但正常的外资也可能逃离中国。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人民币全年升贬值幅度或有限      2014年02月25日
  •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五连跌      2014年02月24日
  • · 首款人民币计价境外理财产品面世      2014年02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