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红包大战考验基金互联网思维

2014年02月08日 08:1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春节期间一场“抢红包”大战席卷全国,微信通过这款小游戏迅速扩大了微信支付的用户群。与互联网企业惯用的“烧钱圈人”策略不同,微信红包几乎不费腾讯一兵一卒,就轻轻松松让用户关联了银行储蓄卡,加入了微信支付的大军。据财付通官方消息称,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达到482万人次。

  借助微信红包的话题效应,一些基金公司也推出了“红包活动”以吸引和积攒潜在客户。如富国官方微信推出了“开门红”、“财神到”、“开工旺”新年红包三连弹活动,在成功关注“富国基金”并联系富国红包群后,富国红包群将会将用户加入红包派发群,届时将会开始抢红包活动。据富国基金统计,这一活动最终吸引了数千人参加。德邦基金也发起了积“赞”赢德邦基金万元红包活动,关注德邦基金公众账号并转发活动内容,每获得一个赞可累积0.5元,红包1万元封顶。

  “抢红包”一夜爆红事实上说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行业接触、获取客户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策划一次投资者喜闻乐见的营销活动,就可能快速接触到大量潜在用户,从而锁定客户,更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为金融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作为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的一次重大变革,正在重新塑造我们所身处的社会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从2000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雏形初现开始,目前的普及率已经达到42.1%;截至2013年3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79亿元,最近3年复合增长率76.6%。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随着用户生活状态的互联网化、移动化,顺应互联网潮流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已经不是选择,而是必须。2013年金融企业触网与互联网企业淘金的竞赛已然开启,无法适应时代的金融企业最终可能会丧失对客户资源的掌控。当互联网企业纷纷吹响进军金融行业的号角,金融行业为自身注入互联网基因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基金行业而言,此前基金公司赢得竞争的砝码,一在于投资业绩,二在于与销售渠道尤其是大银行的友好程度。但在互联网时代,原先的游戏规则正在逐步被颠覆,今后公司营销和品牌的作用将逐步体现出来。

  未来,是借力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实现用户规模的迅速攀升,还是自我摸索出适合的网络营销“打法”,都有值得研究和探索的空间。前者,天弘基金、华夏基金等公司走在了前面,后者也有汇添富基金电商部门的大胆尝试。

  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当时间的刻度指向2014年,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趋势已经无法阻挡。就整个基金行业而言,虽然都意识到了移动互联网入口与流量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用户体验”、“功能极致”等关键词,但目前来看,一些公司对于互联网营销方式还不是特别熟悉,运用起来远没有到得心应手的程度。事实上,基金行业从事互联网营销,需要相当专业的证券投资知识的沉淀以及对互联网运作规律的把握,需要把复杂的投资逻辑通过互联网简化后呈现给投资人,这些都考验着从业者的智慧和驾驭能力。目前来看,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才刚刚开始,未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优势更多体现在金融产品的销售环节,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最后仍然是“制造环节”的竞争。当投资者对于在线理财产品的选择增多以及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竞争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投资业绩和产品设计能力上。但无疑适应互联网金融潮流的企业能够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掌握先机,如果再能结合自身作为传统金融企业的优势,如拥有较为成熟的风险评估及控制经验、更强的投资能力以及产品设计能力等,未来有更大的可能在互联网金融产业链中切分到更多的利润。

  (黄淑慧)


(责任编辑: 康博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