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京津等地房贷开年即现收紧 利率八五折优惠绝迹

2014年02月03日 15:13    来源: 中国证券网    

  与往年“年初松、年末紧”的规律不同,2014年开年以来,各地银行对房贷业务并未明显放松。在一些城市,大量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已退出房贷市场,首套房贷款利率八五折优惠已经绝迹。

  八五绝迹九折难觅

  开年以来,在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各大城市,房贷优惠普遍收紧,房贷“年初松、年末紧”的现象并未重演。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小银行已对房贷业务失去兴趣。

  广发银行天津分行个人银行部信贷经理李恩胜告诉记者,广发银行天津分行从去年9月就已不做房贷,目前仍未恢复。平安银行天津分行个人贷款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安银行天津分行去年做房贷时利率就基本不打折,今年已不做房贷业务了。民生银行天津北辰示范区科技园金融支行客户经理应雪雯告诉记者,房贷还没有停,但今年额度比较紧张,在民生做房贷肯定没有利率优惠,估计审批的时间也比较长。

  天津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天津银行首套房贷款一般都是基准利率,除非资质特别好的客户才有可能拿到九折的利率优惠。在天津市另一家城商行,客户经理高女士则坦言,现在中小银行基本上已不做房贷了,即便有房贷,利率也会上浮,拿到基准利率都很难。

  值得注意的是,“财大气粗”的国有银行也对房贷业务表现冷淡。在工商银行天津白堤路支行、工商银行天津红旗路支行,工作人员均表示,天津工行目前首套房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没有任何利率优惠;在建设银行天津王顶堤支行,工作人员称,建行首套房贷款利率最多能打到九五折;在农业银行天津华苑支行、农行天津迎水道分理处,工作人员表示,首套房贷款,农行最多打到九折,但这得是客户资质非常好;中国银行天津南开支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行目前首套房贷款一般都要求是基准利率,如果客户在征信记录上没有任何瑕疵,收入、工作单位等各方面资质也特别好,最多只能打到九折,八五折根本没有可能。

  银行业对房地产后市判断现分歧

  进入2014年,经历了“年末钱紧”的银行均已恢复贷款额度,为何房贷却未明显放松,出现了年初房贷紧张的反常现象?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由于贷款额度不足,大量房贷项目和企业贷款项目都被积压。随着贷款额度的重新获得,这些额度先要用来处理年前的“旧账”,银行对新增的房贷需求力不从心。另外,今年春节日期较早,节日期间大量的提现需求也对银行1月份的房贷政策有一定影响。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2013年我国银行业出现两次明显的“钱紧”,流动性偏紧的局面至今未能完全扭转,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利息仍然很高;同时,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以及理财市场的冲击,银行普遍以利率上浮到顶甚至“存款返现”的方式吸收存款,这两个因素共同影响,导致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大大提升。

  杨红旭认为,对于银行来讲,房贷利率本来就远远低于企业贷款,如果贷款利率再打折就几乎无利可图。银行更乐于将宝贵的贷款额度用于利润更高、政策也更加支持的小微企业贷,这是房贷非常紧张的重要原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认为,传统观点认为房贷对银行来讲风险较低,但目前银行业对房地产后市的判断出现分歧。部分银行出于防范房价下跌风险的考虑,也会对房贷业务更加谨慎,减少利率优惠、暂停房贷也是银行的一种自我保护。

  房贷紧张局面短期难改

  业内人士认为,从去年下半年延续至今的房贷紧张局面,短期内仍难以打破。

  邮储银行天津分行直属支行客户经理王静娴告诉记者,由于今年银行贷款额度偏紧,各银行对于房贷都不太上心,后期优惠幅度可能会进一步减少。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银行存款流失的现象日趋严重:一方面,储户资金正向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等理财市场加速转移;另一方面,企业也更倾向于做委托贷款或理财,而不是把钱放在银行里吃利息,这都导致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进一步提升。

  他说,按照国家政策,银行应继续贯彻落实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的合理信贷需求。但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本来就高,做房贷的积极性不足,未来房贷业务将主要由资金相对充裕、资金成本相对较低的几大国有银行来承担。出于保护自住需求的考虑,国有银行也应适当保持一定的利率优惠。

  杨红旭认为,春节之后,随着年前积压贷款的陆续处理,银行房贷将有所放松。但在资金整体紧张的情况下,银行房贷偏紧的局面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利率走廊”通向流动性精准调控      2014年01月28日
  • · 利率飙升 期指跌破2200点      2014年01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