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民币汇率有升有降是常态 单边升值概率不大

2014年01月26日 10:17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周小苑

  在过去的一年,人民币单边升值的步伐势不可挡,全年中间价共计41次创下新高,累计升值幅度达3%,不过这一升势在今年可能将难以持续。国家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日前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走向应该由市场作出判断,如果未来跨境资本呈现双边波动,人民币有升有降将成为新的常态。因此,他提醒银行和外贸企业要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不要再抱有汇率只会单向变动的思维。

  QE退出影响有限

  人民币汇率去年经历的大幅升值让市场对今年人民币继续维持升势产生期待。然而,随着美国经济数据持续好转,尤其是QE(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效应的持续,提升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信心,或将使美元今年再度走强,这被认为是影响人民币走势的重要因素。

  对此,管涛认为,在美国QE退出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都会变成国际金融市场一个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会被市场反复炒作,可能造成国际资本的回流,也会加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但是,美国QE退出也不完全是一个坏事,如果美国QE退出过程中一些资本回流到发达国家,还能够帮助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不过,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看来,今年人民币升值压力不会减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会上升。他认为,中国资本账户管理还没有放开,一旦美国QE缩减计划启动,大量海外资金的撤离就会出现新现象:一方面,美国本土以美元计价的短期债券持有量增加,造成美元升值;另一方面,以人民币升值来替代以往日元升值的格局。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则认为,美联储缩减QE对中国并无太大影响。与第一轮和第二轮量化宽松相比,第三轮和第四轮量化宽松不再是印钞票为市场“输血”,而是在调整资产结构,对流通中的美元总量没有影响。由于并没有产生增量,而是锁定市场的流量,因此不会对中国造成流动性压力。

  汇率走势市场判断

  事实上,随着国际金融环境日趋复杂,人民币汇率今年将难再保持单边上涨走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受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预计明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单边升值的概率较小,而将呈现双向波动走势。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美联储削减QE将增加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中国出口向好则将支持人民币汇率上行,二者由于时点、力度的不同,将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预计明年人民币汇率将呈双向波动格局。

  随着汇率改革步伐的加快,对人民币汇率干预力度或将进一步放松。“人民币汇率怎么走,应该由市场作出判断”。管涛强调,人民币改革方向是明确的,要实现以市场供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将来方向是市场供求在汇率运行当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赵锡军认为,中央提出“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重点是在完善,不是要推翻目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也不是不变而继续维持现状,而是要保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在幅度上要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今年人民币汇率将更大地体现市场的意图,干预的力度会比2013年小,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

  跨境资本挑战犹存

  巨额贸易顺差和不断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被认为是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2013年四季度末,在较大利率差异和巨额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总计达3.82万亿美元,其中第四季度的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了1573亿美元,而这为人民币汇率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认为,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根本原因,而背后的逐利目标就是人民币较高的利率水平。与此同时,由于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存在,大量资金不断进入境内外市场套取短期汇差,也导致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居高不下。

  对此,管涛表示,今年我国贸易和投资仍然会保持比较大的顺差,这是一个基准情形。在顺差基础上仍然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就有可能导致流入更多资金。为应对流入的压力,首先是要加强对跨境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双向风险的监测,准备好预案、准备好工具,还要探索用更多的市场化的工具,针对可能流入的或者流出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调控。(周小苑)


(责任编辑: 蒋柠潞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