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叶檀:人民币升值趋势未变

2014年01月15日 07:42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人民币“外升内贬”,说明人民币真实汇率上涨,从一年期NDF(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报价看,人民币升值趋势未变。

  2014年伊始,全球汇率、股票市场进入又一个短期逆转期,说明全球经济动荡远未结束,人民币持稳有利于全球经济稳定,人民币如果加入大幅震荡的行列,会掀起又一轮腥风血雨。

  货币作祟的结果就是金融市场震荡加剧,收割羊毛的过程更加血腥。在索罗斯等对冲基金做空日元大获其利后,日元反弹。1月14日,日经指数N225暴跌3.1%至一个月低点,收报15422.40点,盘中一度跌至15383.69点,创2013年12月18日以来最低,单日跌幅为5个月来最大。而日元狂涨,美元兑日元连续三周上升,美元汇率降至1:103日元的水平。

  有诸多理由看多美元看空日元,有更多的理由在2014年看多人民币。

  美国经济好转,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彼得·J·沃利森 (PeterJ.Walison)在《纽约时报》撰文表示,美国房地产又有泡沫,从2011年到2013年第三季度,房价增加5.83%,超过了2%的房租增长率。至于非农就业数据不佳,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就业什么时候真正好过?人们似乎习惯了低就业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日本宽松货币政策似乎有一定效应,到2013年11月,CPI略有上升,物价涨幅创5年最大,基本工资结束17个月下行。作为出口大国,贸易赤字扩大,1月14日,日本财务省公布数据,2013年12月日本贸易账赤字同比大幅扩大。具体数据显示,日本2013年12月贸易账初值赤字13801.69亿日元,赤幅同比扩大82.7%;2012年同期赤字7554.53亿日元。日元贬值造就了难看的贸易数据,却让日本国内从通缩的泥潭中探出头吸了一口新鲜空气。而大量发放的货币使日本“渡边太太们”再次拥有子弹抛出日元购入美元。

  并不奇怪,愿意持有美元的投资客仍在增加。1月10日,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周度持仓数据,截至1月7日当周,投机客持有的美元净多头仓位升至211.1亿美元,创下2013年9月10日当周以来最高位,前一周则为175亿美元,市场对持有美元的意愿持续升温。是的,日元兑美元两周上升,截至1月13日连续3天上升,但那只是换仓与反弹的需要,是昙花一现,大趋势不会因此改变。由于日本经济下行,日元失去独立品格,成为缠绕在美元身上的一根菟丝草。只要美国允许,日元还会继续贬值下去。

  人民币就不同了,虽然实际通胀上升,但经济数据倒是特别好。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中国超过美国首次位列全球货物贸易的第一,已经“基本成定局”。现在,中国的头衔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贸易大国、第一大制造业大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及第二大进口大国。既然全球经济疲软而中国一枝独秀,那么,维持人民币的强势地位为全球经济复苏助一臂之力的责任无可推卸。

  人民币的表现正是如此。1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0950元,较上一个交易日上涨58个基点,刷新中国2005年汇改以来历史高位。1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微升20个基点至6.0930,再创汇改以来新高。实际上,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达3%,全年41次创下历史新高。中国的贸易额快速上升有折算成美元的因素,有目前的统计方法只看总量无法准确统计增加值的原因,还有套利热钱虚假贸易的原因。

  再加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维持货币信用,缓步升值成为大概率事件,但人民币升值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货币长期强势才是经济实力的反映,有时升值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全球投资者剪羊毛的需要。有一篇大行其道的文章,就是让投资者通过做空澳元、银行股等间接做空人民币,可见,国际市场对中国实体经济、资产泡沫化持有足够的戒心。

  央行的办法是扩大汇率浮动区间,防止形成人民币无风险单向升值的预期。1994年开始浮动区间是千分之三,到2005年扩大到千分之五,2012年6月,扩大到百分之一。真正剪人民币羊毛要到自贸区改革成功、资本项目基本开放之后,现在还是游击队模式。

  人民币继续“外升内贬”,传统外贸日子会更难过。是的,这只是改革阵痛的开始,准备好转型升级,否则痛苦将持续不断。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