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汇管理改革 易纲:研究“托宾税”抑制热钱

2014年01月08日 09:41    来源: 深圳商报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日前发表署名文章探讨外汇管理改革有关问题。提出将深入研究“托宾税”、无息存款准备金、外汇交易手续费等价格调节手段,抑制短期投机套利资金流出入,引发广泛关注。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价格工具的提出,意味着随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逐步放开,未来我国对短期投机套利资金的监管,将探索从目前的行政监管手段为主更多转向价格调节手段。

  “向国际金融市场掷些沙子”

  易纲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通过资本管制来缓解收支平衡的空间越来越窄,短期内虽仍有效,但长期实行,效果会减弱,影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指出,随着资本账户的逐步放开,未来中国不可避免将面临以短期套利为目的的国际“热钱”冲击。对国际上应对“热钱”冲击的政策工具进行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工作,非常有必要。

  “托宾税”由美国经济学家托宾在1972年的普林斯顿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他建议“向飞速运转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一车轮中掷些沙子。”“托宾税”是一种金融交易税,是指对现货外汇交易征收一定比例的税金,旨在通过在每次货币交易时征收交易税,增加频繁进行短期交易的成本,减少短期资本流动的规模。

  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是要求境内借款人或境外投资者按流入资本的一定比例以规定币种在中央银行存放一定时间,但不支付利息,其目的与托宾税类似,也是希望通过增加跨境资金入境成本和交易成本,减少短期套利资本流动规模。

  跨境套利资金

  将有增无减

  从国际经验来看,为了适应资本流入规模增大、波动性增强的局面,巴西、智利、马来西亚和泰国都曾在一段时间内采用过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性管制措施,其中主要是征税、设立非对称性敞口头寸限制、报告限制等措施。这些措施在实施初期,效果比较明显。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托宾税等政策工具本身存在一定争议。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融资需求比较旺盛、经济增速较高的国家来说,长期以来面临的资本流入压力一直较大。这些政策工具未来应该作为中国应对短期套利资金流动的政策选项。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蔡宏波表示,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常态化,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和逆差频繁更迭,跨境套利资金进出更加频繁,给我国跨境资金监管构成巨大挑战。未来,随着资本和金融项目的进一步放开,可以预期,跨境套利资金将有增无减。

  建立跨境资金流动

  预警平台

  易纲在文中指出,要坚持把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作为做好外汇管理工作的关键。要密切跟踪形势变化,针对潜在风险,加快建立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平台和指标体系,充实以逆周期调节为主的政策预案。

  连平说,所谓逆周期调节,是要在资本持续流出或流入压力较大的时候,适当地进行反向调节。但逆周期调节必须做好前瞻性调整,等到资本流动趋势明朗的时候,效果往往会比较滞后。未来随着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力度的加大,必须要做好逆周期调整的政策体系和相关工具安排。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家经济周期有关。往往是国家经济愈热它令你愈热,经济愈冷它令你愈冷。”郭田勇担心,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逐步退出,可能会出现国际资本看空人民币的趋势,届时或将出现跨境资本的集中流出。这要求外汇管理部门提前采取措施,尽量熨平跨境资金集中流出入带来的风险。

  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流入我国

  当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放开,国际热钱主要通过虚假贸易等渠道流入我国。今年以来,针对跨境资金加速流入的趋势,外汇局加强了对异常外汇资金流入的监管。继5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又于12月初发布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连平指出,对于假道贸易途径进入的套利资金,关键要采用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工具,以及具有威慑力的惩罚手段。今年我国可能继续面临跨境资金通过虚假贸易途径流出入的压力,要继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绝对不能松懈。


(责任编辑: 关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