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招标之痛 医改困局待解

2013年12月18日 07:2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新医改带来了医药卫生格局的积极变化,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过,在众多中药企业眼中,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参加地方药品招标,蕴含着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绪。

  2009年4月,我国新医改正式拉开序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范围,民众就医成本逐渐减少。几年间,入选基本药物目录的中成药数量不断增加。2009年版基本药物目录共收录307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和生物药共205个品种,中成药102个品种;2012年版基本药物目录进行了品种扩增,化学药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总数达到520种。医保可报销药品涵盖面扩宽,放大了中成药、中药注射液的使用规模,对中医药行业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不过,基药目录“蛋糕”带来的不仅有甜蜜,也有苦涩。2013年12月7日,佛慈制药公告称,在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公示中,该公司被“拟列入湖北省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不良记录药品中标生产企业”之一。两年前的2011年3月,佛慈制药的产品“九味羌活丸”中标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价格4.55元/盒,由于近两年部分原辅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早已无法按照中标价格进行正常供应,2013年产品配送率只有20.23%。

  这绝不是个别现象,湖北省披露的2013年配送率情况显示,10家药企从未供应过药品,144个医药产品的配送率低于50%。其中,涉及的中药企业,除了佛慈制药外,还包括广州白云山、湖北济安堂、河南天方药业、哈药集团世一堂制药厂等。

  事实上,早在2010年,以同仁堂为代表的多家企业就曾先后退出多个省份的国家基本药物供应,低价甚至超低价招标是迫使这些企业“出局”的重要原因。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由于质量品牌优势明显,同仁堂一家就坐拥42个品种,占据中药目录品种的约四成。但是,随着各地基本药物招标相继启动,降价的压力让企业逐渐感受到基本药物招标的另一面,大中型中药企业相继退出地方药品招标主要是因为没有办法满足压低价格的要求。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同仁堂始终恪守的古训。中成药作为同仁堂的主要产品,为保证质量,除处方独特、选料严格外,精湛的工艺规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炮制不依工艺规程,不能体现减毒或增效作用,或者由于人为的多种不良因素影响质量,不但会影响药效,甚至会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药品采购,必然导致成本的上升,这使得同仁堂在地方招标过程中没能体现质量优势,反而因为价格偏高屡屡受挫。

  “优质优价”曾被看作是对质量较高、工艺领先或独家生产企业的价格“保护伞”,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等企业的部分产品获许在同类产品价格的基础上加价5%。不过在此后的价格调整中,发改委规定,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是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制定的,不区别具体生产经营企业。这意味着在零售渠道,同仁堂仍然可以按照“优质优价”的价格销售,但是一旦作为基本药物出售,通过招标进入医院,成为医保药品,降价是唯一的选择。

  同仁堂董事长梅群表示,“我们作为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质量诚信是生命,并且很多经典的传统制造工艺在长期临床观察中被证实是有存在价值的,我们也尽可能最大限度的保留,这样使得我们同仁堂的产品在质量成本上是要多投入一些的。按照现有的招标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的确遇到了唯价格论、价格过低的困境。即便这样,我们首先坚持的原则是绝不为了中标降低药品质量标准,其次,也尽可能地努力运作投标工作。但是事实上,由于中标价格因素,我们的产品最终能够进入基层医疗的份额还是很少。”


(责任编辑: 韦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