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刊登了委内瑞拉中央大学社会科学博士霍内尔·佩尔多莫的文章《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八大障碍和八优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文章指出,目前中国正力争保持五大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自然与人类需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国内发展与全球变化。这五大平衡构成了中国长远发展的根基。
在其历史发展进程当中,中国已经成功地克服了各种巨大的障碍,在危急时刻它总能审时度势地利用好各种时机。但中国依然面临的一些障碍对其发展模式的延续和制度的稳定造成了威胁。甚至有可能导致全球性的不稳定。
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第一、社会不平等。
第二、人口。执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被认为是当前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严重造成人口失衡和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
第三、能源。能源需求的不断上涨、煤炭造成的污染问题和更大程度地依赖不稳定的石油市场,这使得中国迫切需要清洁能源。
第四、污染。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的人数超过30万,呼吸道疾病超过2000万例,所造成的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第五、粮食。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因此更需要确保粮食供给并对价格加以控制。
第六、消费。近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变化,依靠出口的发展模式正在向鼓励国内消费的模式过渡。但是在国内消费政策方面,中国亟待克服居民对花钱消费的消极心态。
第七、银行体系。当经济发展聚焦国内消费时,市场的放开将会要求银行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金融服务。中国的消费热潮刺激了国外银行扩张,但中国客户缺乏金融常识成为此类银行扩张的障碍。 .
第八、生产与竞争力。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与提高劳动福利和取消某些企业享有的便利有关的措施。经济制度的成熟通过税收和取消某些特权的方式推动完善了劳动者的福利,也提高了企业的成本,迫使一些企业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其一是储蓄和劳动力。高储蓄率曾是中国最吸引人的地方,依靠储蓄可以不再依赖因游资流动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和外汇管制。劳动力当然也是优势之一,对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二是规划地理区域和对人口流动的控制。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特区建设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优势。特区享有政府提供的更加开放的经济法规、税收减免,更大幅度的海外贸易自由度、手续便利等条件。特区还集中了成为全球竞争者应具备的各种力量和资源(研发、教育、材料、成本等)。通过经济特区政府希望能吸引更多外资。一旦奏效经济特区模式还将推广到其他地区。
其三是政治文化、改革。经济开放带来了发展,巩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样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需要具备的根本条件是政治稳定和司法改革。社会主义模式需要政治改革完成三大目标:推动劳动力的增长,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提高生活标准。因此中国必须继续通过必要的改革来巩固中国模式全方位的可持续性。
其四是全球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对信息技术的获取是中国所具备的另一优势。中国社会随处可以感受到社交网络的影响。
其五是控制粮食价格。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有关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粮食安全的评估报告中对中国给予了有利的评价,这显示了中国在应对可能出现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时的强大能力。中国的经济目标之一是控制通货膨胀,为此最重要的就是控制粮食价格。对价格的控制既是一项积极的措施,也对确保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六是科技与创新。科技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到2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中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截至2010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逾30万件,超过了日本和美国。
其七是竞争力。竞争力的两个方面支持了中国将很快超越美国的理论。首先,从一系列的指标结果可以看出,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差距正在向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缩小。其次,在通过国内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的“宏观经济环境”方面,中国排名第2位;在“国内外市场规模”方面,中国分别排名第2和第l位;这些指标均有利于中国提升竞争力。
其八是繁荣。由英国莱加顿研究所制定的全球繁荣指数包含了经济、教育、创业精神和机遇、治理、安全、医疗、个人自由、社会资本,八个方面。中国的世界排名从2009年的第58位提升至2011年第52位,尤其是在经济这一衡量项目上,中国排名第10位。
总之,中国应当发展以服务为导向的多样化经济,为贷款提供便利以促进消费;有规划性地实现城市化,确保食品安全,提高收入和社会服务质量;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技术的独立,以便继续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缩小通货膨胀,提高便于提升竞争力的融资;鼓励企业家积极提高劳动福利,并以此为目标创建企业激励机制;将银行作为国内体系的发展杠杆;提高生育率以解决老龄化问题;缩小地理和收入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