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正在吞噬着消费者的“钱包”,如何使高出国外近一倍的物流成本不再让消费者买单,迫切需要一种改变现行物流体系和规模的通道。此间于海口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国际物流节”上,与会人士就在大物流、大数据时代,如何破解物流配送的“老大难”问题,提出了“云物流”平台物流配送等方案。
物流成本高出国外近一倍
记者曾亲身经历过一个案例:一批辣椒从海南澄迈出发,平均收购价每公斤13.8元,进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后,每公斤16元。经过北京市场各个环节层层批零加价,走完最后几公里到市民菜篮子里,达每公斤30元,批零差价超过80%。
跑运输的菜商老王算过一笔账:一辆蔬菜运输车从海南到北京,行程2800多公里。在这个过程中,每公斤蔬菜要在成本之外加上包括包装费、冷库预冷费、装卸费、运费等等在内的流通费用,合计为1.42元。也就是说,在海南收购的蔬菜即使零成本,运到北京后价格也不会少于1.42元每公斤,实际的销售价格有多高,可想而知。
据中国物流协会调查,北京的蔬菜从新发地批发市场到社区零售店,这“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相当于从山东寿光拉到北京新发地费用的4倍。
业内人士认为,末端配送成本已经占到物流行业总成本的30%以上。大量的社会资源消耗在“最后一公里”上,加重了城市的交通和环境压力。
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约为GDP的18%,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比部分国家高出近一倍。
“最后一公里”物流效率低下
专家认为,我国物流服务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低,直接导致“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一边捆着草,一边饿着牛”的现象比较突出。
城市配送区域不断扩大,配送需求量不断跃升,需要投入更多的配送车辆。但由于物流供求信息渠道不畅,城市“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有货找不到车,有车找不到货”,造成比较严重的空驶等问题。
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海市货运汽车空驶率为37%,是欧美平均水平的3倍,广东省由于汽车空驶率高,相当于一年白花了370亿元物流费用。
一些生产、流通企业自建自用物流系统,而且一般不对外提供服务,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不到25%,而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已超过70%。业内人士认为,这种封闭式的自用物流,因为没有竞争力,很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公路收费、罚款等直接推高了物流成本。参加物流大会的企业反映,路桥费和罚款至少占企业物流成本1/3以上。过度的市区交通管制,导致物流“最后一公里”费用激增。许多城市汽车进城要办货运证,对货车车型、送货时间、行驶路线和车辆停靠都有严格管制,动辄罚款,使“最后一公里”变得漫长而沉重。
物流企业还反映,物流的制度性成本过高。实行“营改增”试点后,交通运输服务实行11%的增值税,由于可抵扣项目较少,货物运输物流企业税负不减反增。
业内寄望于“云物流”降成本
随着网购蓬勃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愈发凸显。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指出,积极推广共同配送等先进模式,有利于提高集约化程度和物流设备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城市共同配送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引起业界广泛关注。今年,商务部、财政部将城市共同配送纳入现代服务业产业试点范围,并确定了成都、武汉等15个试点城市。共同配送,即由若干个物流企业联合起来,对某一地区的客户进行集中、统一配送服务的物流形式。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公司通过“公路港物流平台”,整合40多万台社会车辆和几万家货主资源,杭州地区近3万家工商企业因此受益,平均物流成本降低40%。
上海路交中心利用56135平台形成“多方信息、多方交易、多方服务”的商业模式,整合10多万家会员,每天发布近百万条服务信息,累计撮合匹配了16万笔物流交易,企业平均物流成本降到货值8%~10%之间。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司长向欣说:“推进城市共同配送,考虑了现实的矛盾和需求。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推动企业资源的共享,让大量的个体经营户实现信息对称,实现车能找到货,货也能找到车。”
专家认为,通过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服务,解决物流供需双方“找不到”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降低信息搜集成本,也十分适合我国物流资源“小散弱”的国情。
今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联合顺丰、“三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及部分地产企业组建了菜鸟网。菜鸟网将整合平台信息、物流信息,让快递公司在一个系统上运作,提高效率。分析人士认为,未来物流业有可能像“云计算”一样组织“云物流”,大大降低社会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