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公布“星展人民币动力指数”(DRIVE)的第三季度结果,指数从第二季度的55.2微跌至54.3,因香港企业在第三季度表示对人民币的业务需求减少。
报告指出,利好的政策仍为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的推动力。在过去的四个季度,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取得区域性的突破和发展,范围涵盖新加坡、中国台湾,以至英国伦敦。中国也与欧洲央行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然而,香港在缺乏利好政策的催化下,尤其是在增加人民币资金规模方面,使得香港企业的人民币使用量停滞不前。港元和美元仍是进行商业交易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
不过,放宽每人兑换人民币的限制,成为短期的主要推动因素。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高级经济师梁兆基表示:“经济现状与香港企业实际使用人民币不存在显著的关联度。由于企业使用人民币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单凭经济前景明朗这一点,在缺乏利好政策的催化下,不足以进一步推动本地企业使用人民币。”
梁兆基指出:“随着放宽或免去每人每日兑换人民币20000元上限之后,这个停滞的现状可以在2014年改变。个人人民币财富管理产品将于初期蓬勃发展,当人民币在香港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人民币创新产品陆续推出市场,企业人民币的使用量将随之而逐渐增加。”
不过,企业长远看好人民币贸易结算在5年内可达总额的三成。在过去一个季度,41%的企业预期在5年内人民币贸易结算将占其贸易结算总额的30%,看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梁兆基表示:“现阶段,港元及美元仍是用于支付及应收账款/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虽然香港使用人民币,但并无迹象显示人民币会替代港元或导致港元边缘化。考虑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复杂性,5年时间为期实在很短,由此可见,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很有信心。”
人民币内贬外升是错觉(短评)
最近有一条新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就购买大米的能力而言,与2005年的1000元相比,2013年的1000元已缩水至576元。
然而从2005年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近36%。
尽管大米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但仅仅拿大米这一种商品测算人民币购买力并不客观全面。
由此可见,拿任何单一商品,哪怕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来计算人民币贬值幅度都不符合经济学常识。总体来说,物价水平和货币发行数量成正比,但具体到不同的商品和服务,涨价幅度却并不一致。有的涨势凶猛,有些涨幅平稳,有些还会降价。这是由于商品的供求关系、消费预期、科技进步、政府补贴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而成的。(郭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