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林毅夫主张中国经济必须靠投资,特别要注重政府的因势利导作用,林毅夫的观点是对的,但林毅夫的解释并没有回应一个疑问,那就是投资对消费有没有挤出效应?
林毅夫的观点是建立在美国失败的教训上的,林毅夫认为经济增长本质是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高,但无论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升级,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李毅夫并不反对消费,但它必须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不能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
至于投资对消费有无挤出效应,他并没有做出回应,对此,笔者的回答是没有。投资和消费并不矛盾,投资本身就是创造消费的过程,而也只有投资才能真正的创造消费。
投资和消费分属于不同的群体,互不排斥,也不存在挤出效应,而只有投资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消费,只要回顾一下中国经济的真实情况,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中国投资比较高的时候,往往是现实消费非常旺盛的时候。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加大了投资,这几年却是中国消费最旺盛的年份,中国毫无消费危机之象,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每年汽车的消费仅为百万辆,而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汽车消费已经达到了每年2000万辆,另外,中国的住房消费也是如此。
投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手段,政府投资提高的是公共效率、宏观效率,企业投资改善的是微观效率,投资跟产能是两码事,投资并非是完全的产能扩张式投资,最重要的是效率改善型投资,它并不直接创造产能,只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如高速公路建设、高速铁路建设、城市地铁建设、城际铁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这些都是效率改善型投资,都能大幅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公共效率,而企业投资也是这样,比如富士康大量引入机器人,都能大量改善效率,而那种纯产能扩张式的,从一台机器变成两台机器的投资并不是主体。
根据经济学原理,一个人的工资最终取决于这个工人所创造的劳动价值,而这种劳动价值又是由劳动生产率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工资的增长,我们以上所说的效率改善型投资都能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从而提高总体的工资水平,进而提高消费水平。
这里面的内在逻辑可以用下面的图表示:效率型投资增加→劳动生产率改善→工人创造价值增加→工人工资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即使不考虑效率型投资,其实所有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可以通过产业链的传递,最终转化为利润和工资,从而变成消费,因为投入的钱无非是购买机器、材料和雇佣工人,雇佣工人的费用直接转化为工资,而购买机器和原材料的钱则通过产业链的传递,转化为上游企业的工资和利润,总之投资的每一笔钱都会最终转化为利润和工资,从而变成消费,即使暂时不转化的,从长期来看也要转化,不用有任何的怀疑和担心。投资和消费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同步扩展的,不可能正面扩大时,反面不扩大。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生活经验来判断,投资和消费在现实经济中,分属于不同的部门,投资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的行为,而消费主要是家庭的行为,大家可以想想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那就是政府修路或你所在企业的投资会减少你的消费吗,肯定不会,政府投资和企业投资都不会用到私人一分钱,企业投资会通过将来的利润补偿,政府投资会通过经济增长后提高的税收来补偿,公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只取决工资的高低,只要工资不降低,消费就不会减少,而政府投资只能让你更好找工作,企业投资只能让订单更多,你更不容易失业,这些对提高工资都是有好处的,最终都会促进消费。
我们平时所说的消费低,只是一个统计陷阱而已,这里指的不是消费的绝对数据,而是消费的占比数据,中国的绝对消费数据每年同比都增加的非常快,从来就没有低过,中国消费占比较低,是因为投资和消费的转化之间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为半年到一年。比如某年投资占比稍高,一般第二年就会平衡过来,不会长期下去。
中国消费数据过低,也有一个统计陷阱的问题,住房消费是中国民众最大的消费,而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时,住房支出不计入消费,而是计入投资,这是导致中国消费低的头号原因。中国不是消费低,而是消费的统计数据低,中国的消费统计数据根本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的消费水平。
中国房价越高,中国用于买房的钱就越多,中国的消费数据就越低,如果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统计时能够兼顾到国情,将民众的购房支出也当作消费进行统计,那中国的消费数据就会高出很多,或许也就不存在现在人们以为消费率低的问题了。
另外,中国和西方也不能盲目比较,西方的基础设施已经非常完善,而且经济停滞,投资几乎不存在,所以差不多全部表现为消费,这些消费高,无非是投资低的另一面而已,也只是消费占比比较高,而非真正的消费总量高,无非是另一个统计陷阱而已,不值得中国效仿。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学家张五常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也给出了解释,那就是政府投资可以比私人投资较有经济效率,因为在好些情况下,政府主导的交易费用较低。牵涉到征用或收购土地,又或者牵涉到地役权,私人往往难于处理。假设政府补偿地价或购买地役权的钱跟私营地产商的差不多,因为交易费用的存在由政府主导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费用。这是中国的经验。笔者认为,林毅夫的观点再加上笔者和张五常的解释,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证券日报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