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上市公司爱“理财” “不务正业”需警惕

2013年10月11日 08:21    来源: 南方日报     贾肖明 周雷

  拿闲散资金投资用于低风险的银行理财成了上市公司的新潮流。

  资金面整体偏紧推动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攀升,理财产品受到上市公司追捧。仅9月的最后一周,就有3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而10月第一个交易日,8家中小板公司发布公告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合计金额超过30亿元。

  如此热衷于将钱用来“理财”,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是“不务正业”?专家表示,投资理财只是公司的财务性安排,并不能够给公司盈利能力加分。实业外投资收益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对于那些净利润来源与主营业务无关,专家表示投资者应当谨慎对待。

  上市公司热捧理财产品

  今年以来,由于整体资金面偏紧,各大银行的揽储需求带动理财产品收益节节攀升。据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连续8周走高,新发行的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超过5%。

  对于银行的高息回报,有钱的上市公司也难抵“诱惑”。节后第一天,就有方正电机等8家中小板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使用自有资金、闲置募集资金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金额达到31.3亿元。例如,永安药业一次性购买了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等三家银行合计1亿元的理财产品。

  上述公司中,有不少都提升了使用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例如,以岭药业在今年6月宣布,决定购买金额为5亿元的理财产品,而最新的公告将使用资金规模提升到8亿元。

  此外,使用超募资金理财的公司也不少。红旗连锁公告称,将使用不超过3.3亿元的闲置募集资金及2.72亿元的超募资金购买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保本型理财产品。事实上,红旗连锁上市之时,超募资金为2.73亿元。这就意味着红旗连锁几乎将所有的超募资金都用于投资理财。

  统计显示,三季度末A股市场有数十家上市公司出现大量购买理财产品的情况,仅9月的最后一周,就有3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

  理财能力不等于盈利能力

  分析人士认为,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短期来看可以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将大笔募集资金用于非主业的项目,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个中风险暂且不提,本应用于发展主业投资实体经济的资金却流向了其他市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认为,上市公司盲目追逐上市,对产业本身缺乏深刻的理解,缺乏价值引导。特别是一些新上市公司,上市之前是缺钱,但上市之后突然获得巨量资金,却不知应该如何使用,只能选择投资理财的方式。

  深圳市圆融方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兰指出,在传统制造业等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投资于实业难以获得理想收益,所以部分公司将资金投向短期理财或者股票和地产等市场,这样的资金使用方式只能看作是公司的财务安排,并不能给自身盈利能力加分。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投资于这类市场与公司本身擅长的行业关系不大;另一方面受到投资能力等诸多因素限制,收益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很容易造成风险积累,难以形成对公司业绩的有效支撑,建议投资者避开这类公司。


(责任编辑: 魏京婷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