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耶伦接替伯南克出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任主席,并且表示,美国在当前试图巩固经济复苏成果的情况下,耶伦是领导美联储的合适人选,这是自美联储创立以来的首位女主席,耶伦也成为目前全世界金融市场所关注的新焦点。纵观全世界的金融领域不乏像耶伦、拉加德等女性“掌门人”。我们今天就此推出专题,为大家介绍那些驰骋在中外金融市场中的“花木兰”。
耶伦:几无悬念的美联储首位女当家
珍妮特·露意丝·耶伦,美国犹太裔经济学家及经济学教授,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名誉教授。耶伦曾于1994至1997年由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提名,担任联储委员会理事。1997年至1999年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同时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2004年出任旧金山联储行长,2009年轮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委员。2010年10月4日她宣誓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任期4年,至2014年10月4日。
■本报记者 夏 青
女性在经济生活中已经从“半边天”成长为“顶梁柱”,全球流动性的“翻云覆雨手”交付在一名温和的女性手中会不会让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好?
10月10日,奥巴马正式提名耶伦出任美联储下任主席。虽然该提名还需参议院批准,但业界普遍认为,耶伦执掌美联储帅印几乎无悬念。
此前有报道称,350名经济学家联合发表公开信希望奥巴马任命现任美联储副主席耶伦接任伯南克的主席之位。
美联储自一个世纪前创立以来一直由男性领导。实际上,在全球,女性担任央行行长都并不多见。世界大国中,俄罗斯现任央行行长纳比乌林娜是该国首位央行女行长,而1985年至1988年在任的陈慕华是共和国迄今唯一的央行女行长。
鉴于美国及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独特地位,美联储主席被认为是世界经济领域权势最大的人,作为女性的耶伦获得该职位提名也创造了历史。如果该提名获得国会首肯,耶伦将从一名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女性之一。
耶伦被誉为是开拓美联储政策新边疆的旗手,也被经济学家认为是真正需要的美联储主席。
现年67岁的她自2010年起任美联储副主席,一直站在促使美联储通过新的风险性政策恢复危机后经济的最前沿,这些政策包括购买数万亿美元债券以压低长期利率降低失业率,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
作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副手,耶伦出任美联储主席,意味着短期内美联储不太可能在其宽松货币政策方面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举措。而这正是当前美国经济复苏过程中最需要的。
摩根大通美国首席经济学家Michael Feroli表示,耶伦将成为保证美联储政策延续性的力量。事实上,美联储近几年的很多政策创新,例如经济与利率预期以及关注中长期目标与政策策略都是耶伦首倡的。她是最不可能改变美联储现状的主席候选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看,我们关心的是耶伦公认的偏宽松立场到底能有多宽。近些年来她与伯南克一直坚定地支持相当宽松的货币刺激措施,不过很多随大流投票的美联储官员显然对这些政策措施并不是那么热衷。如果说伯南克在大衰退之后不得不采取宽松的政策立场,那么即使耶伦并非生来就是宽松派,但她长期持有的观点使其偏向激进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疲软。
实际上,耶伦一直是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强力支持者以及公开倡导者。她表示,在通胀率低于2%目标水平的情况下,美联储可以维持信贷阀门大开以鼓励经济增长及就业。她的学术研究侧重于失业问题的起因和成本,她一贯主张美联储采取有力行动应对高失业。她认为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出现通胀问题。到目前为止她是对的。耶伦在今年2月份向AFL-CIO工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失业对她而言不仅仅是数据,长期失业对工人和他们的家庭是毁灭性的。
更重要的是,耶伦是一个严格金融监管的信徒。耶伦曾表示,过去她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地区性银行监管者,但在她担任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期间发生的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她,让她相信严格监管比亡羊补牢更加有效。
此前,在一次演讲中,她表示,目前金融系统变得更加稳定了,但是仍然有三个方面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即银行系统的监管机构;解决系统重要性银行产生的问题;限制影子银行和金融市场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要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进行预测。《华尔街日报》的分析显示,从2009年到2013年,在现任美联储官员中,耶伦的预测是最准的。
此外,耶伦崇尚透明,并且她具有的很强的沟通能力也被认为是担任美联储主席的重要特质。2010年,伯南克要求她领导内部沟通委员会,在美联储向公众传达其目标和政策计划的途径方面,该委员会进行了几项创新。其中包括:前瞻性指引,即美联储就可能的政策走向发表声明,并进一步发展为采用具体的失业和通胀门槛;伯南克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2012年1月发布的长期目标和策略文件,首次披露了美联储认为符合国会要求的通胀率和失业率目标。
全球都期待耶伦能当选美联储主席,这对美国地区和全世界经济的继续回暖都将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胡晓炼:汇改奏鸣曲上的低调女指挥
胡晓炼,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81级研究生毕业,研究员。曾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09年8月被免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职务。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本报记者 徐 科
她,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即便是公开演讲的记录也寥寥可数,与其他同级的官员常常被媒体追逐不同的是,胡晓炼略显“神秘”,也是现任金融高官中曝光度最低的官员之一。
但素以“沉着低调”闻名的胡晓炼并不失改革的果敢。自1984年毕业就职外汇管理局后,胡晓炼见证了中国一步步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的全貌,并参与了外汇管理体制的历次改革,堪称“中国汇改奏鸣曲上的女指挥”
2005年,胡晓炼上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伊始,正值国际投机热钱涌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外汇储备余额持续攀升胶着在一起。“这是一份富有挑战的工作。”这句相当简单的评语足以描述胡晓炼走马上任时承受的压力。多年的外汇管理阵营中的思索让胡晓炼很快找到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突围的方法,上任仅4个月,由她操刀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方案便出台了。
在全球深陷金融危机之际,胡晓炼的“一举一动”为世界所关注。或许其沉着冷静的性格经得起金融风暴的考验,2008年我国对外收益达82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其中很大部分是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受灾年景”有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华尔街日报》称赞胡晓炼在金融风暴中代表中国在全球财经舞台上表现活跃,堪称全球最具权力的人之一。这一年,《华尔街日报》揭晓的全球前50位女强人中,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排名第四。
2009年7月,胡晓炼卸任外管局局长一职,成为央行专职副行长,分管货币政策司和当时正在筹备中的货币政策二司,该部门的职责主要包括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关的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就是实行自由兑换。
“2003年,中国就已经提出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包括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胡晓炼在为数不多的公开演讲中屡次表述,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这一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
“和过去相比,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和条件更加成熟了。”如今,胡晓炼认为,包括宏观经济的稳定、金融监管的完善、外汇储备的充足、金融机构的稳健,这四方面的基础条件是比较有共识的。她特别强调,人民币跨境交易本身是资本项目可兑换重要的内容,下一步将继续鼓励、顺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
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此时,站在利率市场化风口浪尖的中国银行业转型同样刻不容缓,肩负着人民币跨境交易的重任,或许将成为银行业国际化道路上的“助推器”。
在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方面,胡晓炼这位严谨沉稳的“学者型官员”是继续挥动监管的“指挥棒”,还是亲自率领一家银行操盘人民币国际化方向,其未来的新动向备受期待。
吴晓灵:引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女舵手
吴晓灵,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1947年1月生。研究生学历。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员。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1年12月12日,获得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12年3月,担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
■本报记者 徐 科
她是中国央行第一位女性副行长,也是外管局首任女性局长。2006年和2007年,吴晓灵两度入选全球最有影响力女性,排名仅次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福布斯》对她的评价是,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女人在中国财政界的影响力超过吴晓灵。
无论是在改革领域上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藏汇于民、放松金融管制、推动第三方存管,还是大力发展公司债企业债、私募股权基金、小额信贷等,都留下了深刻的吴晓灵烙印。
吴晓灵多次呼吁推动利率市场化。“中国现在不缺资金,关键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目前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关键是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成利率市场化的目标难度不小,这要靠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的加强;要靠监管当局调控水平和监管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能够对利率杠杆作出灵敏的反应。但我认为,利率市场化已是曙光在前!”2002年她发出的呼唤,至今依然响彻在金融机构耳畔。
这位时常引用毛泽东“妇女要顶半边天”名言来鼓励妇女多学习金融知识的女性银行家,自身对金融业诸多问题的研究成果都属上乘,在学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她和谢平合写的《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中国货币政策》获1994年孙冶方经济学奖;2006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政策》一文深入分析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大背景和操作思路,引领着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操作思路。
史美伦:掀起中国股市监管风暴的女掌门
史美伦,2001年就职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后,中国证券市场爆发了史无前例的监管风暴,二级市场也随之经历着大起大落的震荡。有人说,史美伦掀起了净化市场的监管风暴,为投资者“消灭”了一批造假大王。2013年1月17日,香港政府公布金融发展局成立的具体人员任命及职能范围,史美伦当选为首任主席。
■本报记者 徐 科
2001年2月,国务院新任命了一批行政官员,其中一位中国香港公民的名字特别引人注目,中国香港特区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女士被任命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
史美伦给人的印象是冷静、稳定、刚正甚至强硬,这都是一名优秀的监管者所必须具备的,这也是史美伦留给市场的形象。进入中国证监会后,史美伦具体负责上市公司发行、监管以及投资者教育等工作。但是,当时中国股市的混乱局面使她不得不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市场监管之中。
在密集出台监管法规的同时,对证券机构的调查也随之展开。据记者粗略统计,在史美伦任期内,有100多家上市公司和20多家中介机构受到公开谴责、行政处罚,甚至立案稽查。亿安科技案、中科创业案、博时基金案、银广夏案等轰动市场的大案相继披露。史美伦明确表示,“在市场上,上市公司会保护自己,机构投资者会保护自己,庄家有自己的利益,而中小股民却没有声音,作为监管者要保护他们。”
2004年9月,史美伦卸任证监会副主席,她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赢得了业界的尊敬。回到香港以后的史美伦,已经很少就她曾经洒下汗水的中国内地股市发表看法,她只希望大家记住她所坚持的公平、公正、公开、公信的市场原则。(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