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投资洼地价值凸显 欧元年内料维持强势

2013年10月11日 07:1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在美国联邦政府暂时关门、美国政府债务余额即将触及上限之际,欧元兑美元汇率在10月2日一举突破1.36,创下年内第二峰值。而随着近日美元反弹,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欧元的强势也将随着美国政治僵局的缓解而结束,甚至掉头向下。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本轮欧元走强有其自身逻辑,美国内部政治争端不会给欧元走势带来趋势性影响。

  市场人士之所以认为欧元强势将随美国政治僵局的缓解而结束,理由在于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仍很脆弱,2013年仍很有可能负增长,当前欧元的强势主要受避险情绪推动,在避险情绪消退,QE退出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之际,欧元强势必然随之瓦解。

  当然,预算谈判僵局早晚是要被打破的。1977至1996年间,联邦政府曾17次关门,最长的一次也不过持续了三周。此外,民主、共和两党都很难承担美国债务违约的严重后果,因此及时提高债务上限的可能性很高。但即使美国财政僵局短期内得到化解,且美联储随后启动QE退出,欧元也很难迅速大跌,理由有三:

  一是欧元此轮上涨并非源自美国财政预算谈判僵局。美国政府部分停摆始于10月1日,而欧元自9月6日就已经开始此轮上涨,9月6日至10月8日,欧元对美元累计上涨约3.5%。美国政府部分停摆后,10月1日至8日,虽然欧元一度突破1.36,但多数时间在1.3520—1.3590之间震荡,累计升值幅度仅约0.4%。所以,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顶多是强化了欧元前期的强势,而非其强势的主因。

  二是QE退出预期对欧元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市场曾普遍认为美联储将于9月正式启动QE退出,在资金将伴随QE退出而大规模回流美国的预期下,众多新兴市场爆发资本外逃,货币大幅贬值。但欧元区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过去数年并非国际资本青睐之地,希腊等重债国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本外流,因此美国QE退出很难诱发欧元区集中的资本外逃。此外,受欧债危机影响,欧元区资产价格近年来下跌明显,随着危机局势的缓解,投资洼地价值凸显,从新兴市场流出的部分资金反而可能进入欧元区淘金。因此,9月初直至9月18日美联储宣布暂不收缩QE之前,在市场浓厚的QE退出预期氛围中,欧元却稳步上扬。因此,即使未来美联储重提QE退出,欧元也未必大跌。

  三是欧元区经济基本面数据近年来从未主导欧元大势。2010年危机爆发以来,财政紧缩必将降低欧元区经济增速早已是市场共识。欧元虽在2010年6月和2012年7月两次跌至1.20附近,但其原因均是希腊、西班牙等重债国的违约风险所致,与欧元区经济数据好坏关系不大;大跌之后的反弹也主要源自欧元区对重债国的援助缓解了违约风险,与经济数据是否好转亦无关联。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欧元区一系列危机缓解措施的出台,欧元区重债国违约风险明显降低,国债收益率大幅下滑。同时以欧洲银行业一体化为代表的欧元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拉脱维亚也即将于2014年1月1日成为第18个欧元区成员国。尽管欧元区仍未能摆脱低增长、高失业的困境,但一系列好消息使得欧元区解体风险基本解除,极大刺激了市场的乐观情绪,从而使得去年三季度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波动中枢呈上扬态势。

  总体来看,美国财政预算谈判僵局及QE退出暂缓虽然强化了欧元的强势,却并非欧元强势的主因。因此,谈判僵局的最终解除与QE退出问题的回归尽管可能削弱欧元强势的基础,但未必诱发欧元大跌,欧元年内维持在1.30上方强势震荡的概率较高。


(责任编辑: 郑海斌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欧元区7月份外贸顺差增至182亿欧元      2013年09月26日
  • · 财政难关拖累美元走势      2013年09月26日
  • · 欧元区9月综合PMI创27个月新高      2013年09月2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