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双节”遇上季末

2013年09月26日 08:41    来源: 郑州日报    

  

  理财收益节节高

  师节和中秋节刚刚过去,国庆节马上到来,频繁的节日,为发行理财产品爱打“节日牌”的各家银行提供了机会。层出不穷的各种中秋节理财产品,就像这个时节的大闸蟹、月饼券一样卖得如火如荼。节日促销除了在零售行业适用之外,也被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通过节日进行产品促销和拉存款都是银行喜欢的。

  投资者王先生告诉记者,据他了解,过往几年里有二十多家商业银行曾发行过节日理财产品,“银行每逢节日都会推出一些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关注这些银行节日前的产品发行,往往能买到高收益理财产品。”

  傍节庆假日

  理财预期收益破5

  银行爱过什么节?有调查发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是银行最爱过的节日,这4个节日里发行的专属理财产品涉及的银行最广,发行款数也较多。

  由于节日期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往往高于同期发行的同类理财产品,因此,此类产品也一直是投资者青睐的对象。例如,刚刚过去的教师节,银行照例发行了教师节专属理财产品。据统计,当日共有5家银行发行了教师节专属理财产品,其中某地方银行一款“教师节专享”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高达6.8%。

  据悉,截至2013年9月14日,已有7家商业银行发行20款“中秋节”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14%,较9月8日至2013年9月14日发行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4.94%高出0.2个百分点。

  “随着国庆临近,手中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可积极关注以上银行发行的相关产品。”某商业银行理财师张海表示。

  进入9月以来,在银行理财收益率“节节高”的同时,高收益产品发行量也在递增。截至9月16日,本月共出现501款收益率超5%的高收益产品,占总发行量的34%。

  专家表示,节日产品的高预期收益催热了市场销售,经常是几小时内产品就被一抢而空。因此,想要获得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就得提前做功课,重点关注那些热衷发行高收益节日理财产品的银行。

  施浑身解数 难免有揽储之嫌

  监测数据显示,9月份第一周全国77家银行发行的高收益产品数量增至191款,环比再增30款,理财产品一周平均收益率创自7月中旬以来的新高。

  进入9月份以来,某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多款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5%。如9月11日至9月15日期间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92天,给出的最高预期年化收益率为5%。而就在8月,该行也发行了一款投资期限为92天的理财产品,其投资方向与上述产品大致相同,当时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

  对于9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走高的现象,业内人士指出,由于9月份中秋节之后又迎国庆节,再加上月末、季末因素,银行资金面紧张的格局难改,银行靠发行理财产品揽储的冲动难以避免,因此,预计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会延续上涨,5%收益率有望成为常态。

  9月是今年第三季度的最后一个月,而9月末是银行存款季度考核时点,不仅推出了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还集体将定存利率上调,最高上浮10%,难免让人觉得银行有揽储之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的高收益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多在5%~5.8%,虽然与6月“银行钱荒”时动辄7%的超高收益率无法相提并论,但是投资者不妨可以将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的购入,以获得较高收益。

  看重高收益 需知伴随高风险

  “傍节日也好,揽储也罢,我们想要的就是高收益、高利率。”家住中原区的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记者发现,这样的想法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

  “天上不会掉馅饼”,因为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如市场风险,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将由商业银行投入相关金融市场中去,而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会影响理财产品本金及收益。再如信用风险,理财产品的投资如果与某个企业或机构的信用相关,购买企业发行的债券、投资企业信托贷款等理财产品,就需要承担企业相应的信用风险,如果这个企业发生违约破产等情况,理财产品投资就会蒙受损失。因此,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产品。

  业内专家提醒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不能只看预期收益,更要关注产品的投资标的、产品结构、产品投向等等,盲目追求高收益反而会让投资者陷入本金可能遭受损失的境地。

  短期理财不仅要看收益率,还要掐时点。理财产品有将近一周的募集期,除少数银行在募集期给出活期利率外,其他银行理财账户资金在募集期间是没有任何收益的,因此,投资者可以在产品募集期的最后一两天购买,最大限度缩短资金被占用时间,以避免假期空当的利息损失。

  另外,除了关注募集期外,还应关注产品结束时的实际到账日,否则,实际收益率就要打折扣。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日为9月30日,那么理财资金至少要次日到账,由于长假的缘故,这意味着产品实际到账日要到10月8日。这段期间,银行通常对资金是不计利息的,实际收益率将会打折扣。因此,如果打算近期购买理财产品,最好选择到期日是在过“十一”假期的产品。如假期有资金使用计划,那么则应选择在9月29日之前,以避免假期空当的利息损失。


(责任编辑: 史博超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