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4G网络试商用有望11月启动 新产业机遇随之开启

2013年09月25日 07:0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在9月24日召开的201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获悉,中国移动最快将于11月展开4G网络试商用,届时国内4G网络将正式进入商用阶段,新的产业机遇也将随之开启。

  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从去年开始,中国移动启动大规模4G网络建设工作,根据2013年中国移动制定的目标,全年将建成4G基站18万个,其规模和中国移动3G商用初期接近,具备商用的初步要求。目前中国移动已对4G网络商用进行了大规模测试,达到预期水平。中国移动很有可能在获批4G牌照后正式启动4G试商用。该人士透露,工信部最快将于10月中旬发放4G牌照,中国移动则有望最快在11月启动4G试商用。

  近日有消息称,工信部将在9月28日发放4G牌照。对此,工信部和中国移动均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4G牌照发放的具体日期尚未确定,但各方正在积极推进。会上,中国移动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和“宽带中国”战略,4G牌照将会在今年年内发放,预计最快将在今年国庆后发放。

  中国移动方面还介绍,目前除了在网络上达到试商用要求,中国移动的相关4G业务也已准备就绪,其中包括高清视频通话、集群通话、车载诊断、N FC手机钱包和道路监控等多项业务。会上,中国移动集中展示了部分4G业务,并表示试商用后,会逐步推广这些业务。

  4G商用的“设别瓶颈”目前也得到了解决。近日,工信部发放了国内首批4款4G手机入网许可,这四款手机均支持中国移动的4G网络制式,分别为中兴的U 9815、华为的D 2-6070、索尼的M35t以及三星G T -N 7108D。据中国移动方面介绍,到年底前中国移动将会推出十余款4G手机。对此,业内普遍认为,4G手机正式获得入网许可意味着4G正式商用的“设备瓶颈”已经得到解决,预示工信部即将在近期发放4G牌照,而运营商也将随之启动4G试商用。

  《经济参考报》记者还从中国移动相关人士处获悉,支持中国移动4G网络制式的苹果iPhone 5s和iPhone 5c智能手机已经通过了工信部的入网检测,将会在11月正式面市。对此,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移动版本的iPhone新机上市时间应该和中国移动启动4G试商用的时间同步,因此中国移动启动4G试商用的时间应该在11月。

  目前,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西安等地的中国移动分公司正在开展4G志愿者招募工作,只要用户向当地中国移动申请并成为4G志愿者,就可在第一时间体验4G网络。上海、北京等地中国移动分公司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当地的4G网络已经具备商用条件,一旦工信部发放4G牌照,这些地区将率先启动4G试商用。

  会上,多位专家和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4G试商用是正式商用的前奏,意味着新一轮产业机遇将随之开启。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国海证券等多家机构的研报认为,4G牌照的发放将使包括电信设备制造业在内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迎来实质性利好。新一轮的产业机遇除了将惠泽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还将带动终端制造、芯片、软件等上下游产业,预计其产业规模将超过千亿元。而根据工信部和中科院等权威部门预测,4G商用后对整个IT和互联网产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形成新的信息消费增长点。

  会上,多家电信企业表示,4G正式商用还将带动相关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电信巨头爱立信表示,目前爱立信已经研发出基于4G网络的高清视频通话、云计算、大数据等服务,一旦国内4G网络正式商用,将适时推出这些新型信息服务。


(责任编辑: 韦伟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