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光大乌龙揭开A股长期不涨的秘密

2013年08月22日 08:40   来源:西安日报   

  机构通过期指T+0、融资融券、ETF套利、高频自动交易等多种途径赚钱,利用恐慌心理做空更能快速获取暴利。机构毫无做多动力,A股长期陷入易跌难涨格局,打破了固有的牛熊周期循环规律。不破除制度顽疾,A股就难以出现超级大牛市!

  机构多种途径赚钱

  A股盈利模式悄然改变

  8月16日的光大乌龙事件不仅搅得市场天翻地覆,更把机构套利及程序化交易暴露在普通股民的视野之中,大家不禁感叹:“和咱们简单机械又苦逼的操作相比,原来机构有这么多赚钱的法子!”

  长期以来,在广大股民的印象中,在股市中只有低买高卖通过差价来赚钱,而且限制条件较多,比如今天买了明天才能卖,只有上涨才能赚钱,下跌则只有干瞪眼。还要分析各种基本面、技术面,打听小道消息,既要跟庄又要防庄,把小股民折腾得苦不堪言,想从股市里赚点钱真可谓是难上加难!

  但现在情况却变了,中石油如果直线拉升,大家却纷纷夺路而逃,在近几年已屡次上演。因为大家知道,那又是主力拉高指数在期指上赚钱,同时可以把股票转为ETF卖出获利,而后在高位做空期指,在大盘下跌后又可以大赚一笔,而小散只有逃命的份!

  而反观机构呢,把电脑程序设置好,面对海量而复杂的市场信息,它不仅能自动分析,还能自己下单。和小股民单一的股票不同,机构可以通过期指、融资融券、ETF等各种方式来赚钱,哪怕是下跌,也可以通过期指和融券的做空来赚钱。

  不仅如此,机构还可以跨市场在各品种间进行无风险的套利操作,复杂的计算公式和自动化交易足以让普通股民望洋兴叹!

  业内人士表示,利用股指和沪深300一揽子股票的套利成本只有7个点。只要期指合约比沪深300指数升水7个点以上就可以套利了,知道这个的机构太多了。有歪门的私募想出了计策,买入一揽子股票,瞬间拉高指数,然后卖空期指。要诀是同时买入造成指数瞬间大涨十几点。这种模式是T+0,而二级市场是T+1,被讽刺为权力故意设计的漏洞。

  在分析中国股市为何熊了六年的时候,大家往往从经济上找原因,殊不知制度上的缺陷也是制约中国股市走牛的重要因素。

  光大乌龙暴露

  A股四大制度性缺陷

  从某种角度说,光大证券乌龙事件是一件好事,它暴露了中国股市目前存在四大制度性缺陷:

  一、权重股对指数影响过大,易形成操纵。

  二、股指期货和A股市场存在天然不对等性。T+0的股指期货和T+1的A股处于天然的不对等地位,机构可以通过操纵权重股在期指上快速获利并出逃,而A股现货投资者只能处于干瞪眼的情形。

  三、散户和机构在交易上存在巨大的不平等。散户只能通过股价上涨和T+1交易方式来获利,面对市场下跌则无能为力,而机构则可以通过期指和融券进行卖空对冲风险甚至获取暴利。

  四、交易品种的匮乏,使散户无法对冲风险及做空获利。此前有认购和认沽权证,虽然数量很少,但至少可以对冲部分风险,多一种投资选择。但在2011年8月最后一只权证长虹CWB1黯然谢幕后,整整5年的时间便再无一只权证问世。

  由于机构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套利交易,使得真正购买股票的资金减少。众所周知,没有资金推动股市是无法上涨的。而对于机构来说,股市无论涨跌他们都可以赚钱,而自动化高频交易的出现,即使有很小的获利空间,机构也可以赚钱。通过无数笔小微利润的积累,也可获得可观的回报,而普通散户则没有这个能力。

  由于以上制度性缺陷,使得中国股市近几年形成了易跌难涨的格局。 老艾(全名艾堂明,新浪财经评论员、专栏作家、主持人,拥有十余年财经证券从业经历。)

  光大乌龙操盘手被停职

  光大证券20日晚间确认,公司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已被暂时停职,配合相关调查工作的进行。

  根据有关各方披露的信息,杨剑波领导的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于8月16日使用独立套利系统时发生事故,导致光大证券在短时间内向上交所申报买单234亿,实际成交72.7亿元,并造成上证指数短时间内大幅波动。

  资料显示,杨剑波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金融学博士。2005年11月作为国内第一批人员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批交易所权证创设等活动,并负责光大证券的备兑权证系统开发以及光大证券股本类衍生品业务平台的建立。

  光大证券2012年报披露,公司策略投资业务快速发展,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累计实现收入1.24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3倍。

  据知情人士透露,杨剑波在公司内部曾放出豪言,在中国,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在国内某券商就职的专业人士可以做到完全无风险套利,唯一存在的是操作风险。

  一名曾在光大证券某部门担任总经理职务多年的中层干部,对此传言回应称“你说得不对,他说的不是在整个中国没有第三人可以做到无风险套利,而是在全世界”。 西财


(责任编辑:郑海斌)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