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CPI里何时有“iPad消费和维修服务”

2013年08月16日 07: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陈志龙

  前不久,遇到一家金店老总,聊及今年的黄金销售情况,盛况空前,一个地级市今年黄金销售超过了10吨,“传统商品是买涨不买跌,而黄金每一波下跌都引来抢购潮。”而近期各地的高档房不断上演“日光盘”的抢房戏码,南京的一处楼盘甚至挂出条幅,“买房就是保卫自己的财富不缩水”。

  此起彼伏的“抢”字背后是通胀成了市场“心魔” 。7月份的CPI只有2.7%,分析师照本宣科搬出老一套,“猪肉价格小幅反弹,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量小幅下滑,蔬菜、鸡蛋因缺货而价格涨幅较大”。倒是一些日常生活“棱镜”能看清现实:大卖场里1.98元/斤的便宜大米面前人头攒动;3.98元/斤的特价鸡蛋专柜,老头老太要拿个折叠小凳,排上几小时才能等到。CPI数字与现实感受偏离度越来越大。

  从中国CPI指标体系的源起看,源于1993年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体系。彼时中国刚从计划经济走出,物资匮乏短缺,收入水平低,无论是社会零售商品的丰富性还是居民实际消费生活水平,都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过去20年间,民众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消费行为发生了多轮升级。最大的两个变化,一是住房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福利分套到完全市场化,二是私家车大量普及。房子和车子成为城乡家庭最大宗的消费,如果CPI中房地产类和能源资源类消费支出占比过低,仍然沿用93版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现在的居民消费,难免谬误千里。难怪一位长期从事CPI统计的“老统计”实话实说,二十年不变的这套统计办法让人恍若隔世。

  统计学上,样本数据误差是正常的。可是,CPI旷日持久的误差日益拉大以至于成为信任危机,关键在于这一指标体系中,食品类消费的权重占比一直占到三成左右。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实时指标,CPI高低应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通胀的严重程度,能为包括货币当局在内的宏观经济部门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所以欧美的CPI统计体系特别强调即期和准确,其指标样本每两年调整一次,根据消费大类和消费者偏好的统计,样本随时调进调出,非常正常。欧盟的调整周期是三年一次,统计部门都要追踪消费记录的变化来统计物价。

  笔者曾问一位在美国的统计学博士,美国人怎么进行CPI统计。他介绍,美国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一般在每个月的上半月要对大约23000个零售商和87个城市中的其他商业机构进行电话采访,采集8万种商品和服务价格,并对其进行月度追踪分析,以获得对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基本信息。列入CPI统计的每一大类商品的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都有一个能够显示其重要性的权重数。该权重是根据成千上万个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近两年的消费账单来确定的,“篮子”里的权重商品每两年要修正一次,冷门的消费品和服务会被剔出,以保持消费者物价指数与居民变化了的消费偏好相一致。

  为了减少统计中的“噪声”干扰,美国还另外发布了一个核心消费物价指数,即扣除食品和能源等不稳定因素后的CPI,以力求全面真实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金融危机以后,美国人懂得节省了,因为人工成本太高,自己打理花园的草坪和花木,CPI指数因“家庭草坪护理设备和维修服务”消费下降而一度走低。他开玩笑说,中国人现在是最大的苹果买家,你们的CPI如果把“iPad消费和维修服务”放进CPI的篮子里,可能会把CPI拉高一两个百分点吧?

  中国近年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食品消费比例下降,居住类、旅游度假、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支出增大,房价和租金持续上涨,而这些在CPI中占比都很低,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美国的CPI虽然没有直接反映房价的权重,但房租在CPI的权重占30%以上,欧盟甚至高达49%,而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只能选择“逃离北上广”,从CPI中是找不到原因的。

  美国的CPI指数从数据收集、生产制作、数据公布及调整等,每一个环节都是透明公开的。全程透明公开才能保证数据科学规范和权威。CPI权重的确定,不仅能够根据市场消费者消费模式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修订,而且每一次修订后的权重完全公开透明,从而使得政府确立CPI能尽量反映居民消费模式的变化。而我们的慵懒行政体系下20年不变的指标,那是站在地球上眺望月球,远了去了。  

  长时间地维系一个“大头(食品)小尾(居住)”有明显缺陷的CPI统计体系,就像是每月一场定期的“化妆舞会”,很热闹却又很不真实。很显然,我们无法根据CPI来判断中国准确的通胀程度,就像不能根据100万亿的M2来判断中国人的富裕程度一样。难怪有西方学者说,“中国的一些数字在政治上依然很敏感,所以在一些领域的数字依然是折中的产物。”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物价问题一定要从货币里找到答案,经过连续多年的货币超发,资产泡沫沸反盈天,物价结构性“鼓包”此起彼伏,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狰狞面目已经显现。通胀助长道德和信用危机,错配信贷资源,恶化财富分配。新贵们穷奢极侈,挥金如土,而普通存款人的财富如冰棍般消融,他们的境遇有天壤之别,市场原有的内在奖惩机制扭曲失灵,它惩罚节俭的储蓄者,奖励举债人,对存款人、债券持有者、退休老人、年金和人寿保险受益人无声地剥夺。

  “中国式统计数据”的含金量和公信力日益成为一个广为学界和舆论关注的话题。《日本经济新闻》编委村山宏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建言,中国要实行经济改革,需先从改革虚假统计着手。因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在声称经济没问题之前,中国官方更应该向世界提供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数据准确是决策正确的前提,数字失真,有时甚至牛头不对马嘴,信号失准,误导误读误事就成必然。

  因为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和民瘼疾苦,一些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长期被有意无意地掩盖,积重难返会演化成大麻烦。这一切,如果能从与百姓最贴近的CPI“修复性矫正”和系统性改革开始,那善莫大焉,否则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终有一天要出大麻烦来。


(责任编辑:代思聃)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