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那些长不大的基金公司

2013年08月06日 11:34   来源:投资者报   

  “对不起,公司对于相关问题不便作答。”7月30日,当《投资者报》向诺德基金公司发出采访提纲,就该公司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何长达7年都难突破百亿展开提问时,相关人士在电话中委婉拒绝了记者。

  对于83家公募基金公司而言,其资产管理规模的大小、在行业中的规模排名无疑都是至为敏感的话题,尤其是百亿规模之下的公司,普遍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更对此讳莫如深。

  截至2013年6月30日,究竟有多少家公司位于百亿规模之下?

  《投资者报》统计发现,成立满两年但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尚未至100亿元的基金公司共有19家(由于专户和子公司业务不属于公开数据,未纳入统计),他们分别是金鹰、东吴、中欧、东方、新华、汇丰晋信、泰信、华富、信达澳银、天治、益民、诺德、平安大华、财通、金元惠理、浙商、纽银梅隆西部、富安达、方正富邦。

  这些公司规模从1亿元至90多亿元不等,成立时间最早可至2002年,他们为何经过数年的历练仍然“长不大”?为何“长不大”往往伴随着高管、投研等核心人员的剧烈变动?对于自身“长不大”的原因,他们有何自我解释?在国内资产管理进入混业经营与竞争的大资管时代,这些本就处于弱势的“长不大”公司,是否还有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错过黄金发展机遇”

  通过对这19家公司的采访、调查,《投资者报》记者发现,以2010年7月成立的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为“新老划断”节点,此前成立的“老”基金公司与纽银梅隆西部之后陆续成立的“60后”基金公司相比,“长不大”的原因略不相同。

  记者注意到,在这19家基金公司中,金鹰基金成立时间最早,为2002年12月末,至今,成立已长达11年。Wind资讯数据显示,该公司成立后的4年间,从2003年至2006年,其资产规模均只有几亿元。2007年之后,资产规模缓慢升至两位数,并在2012年一度冲破百亿,达到106.55亿元。但在今年整个公募基金行业资产规模缩水的背景下,该公司再度退守于百亿规模之下。

  从金鹰旗下产品数量看,为19家百亿规模基金公司中最多者。根据Wind数据,若将A、B份额以及母基金和子基金份额分开统计,旗下基金多达25只,只是仅4只规模超10亿元,其余多只有几亿元,甚至有不少是不到1亿元的“迷你基金”。

  在给《投资者报》的采访回复中,金鹰基金坦言,在基金业2005年—2007年的黄金发展期里,该公司由于股权变动,没有发行新基金。直到2010年年底完成股权变更后,才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自2011年以来,整个基金行业步入了瓶颈期,再想获得超常规的发展机遇已难再现。

  “错过黄金发展机遇”,是多数成立时间较早的基金公司对其“长不大”的首要解释。

  天治基金公司告诉记者,2007年大牛市期间,该公司没有发行新产品,因而错失了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汇丰晋信基金公司也表示,在2006年至2007年的牛市大潮中,该公司未采取大比例分红、拆分等方式进行较为激进的推广营销活动。

  除去这一原因外,规模“长不大”也与这些公司自身的战略定位、市场发展策略、投研人员结构、产品定位以及新基金发行计划息息相关。

  对这19家公司进一步深入分析,记者发现,“长不大”的“老”基金公司大部分产品,以及大部分核心人员均布局在以股票为主的权益类基金中,这与过往公募基金行业整体发展思路密切相关。在近两三年固定收益类产品“走俏”的背景下,这些公司或是有所布局但见效甚微,或是直到最近一年因股票基金规模持续不振而开始被迫进行债基布局。

  其中一个典型的特征是,与多数基金公司“喜爱”用货币基金冲规模相比,这些百亿规模之下的公司,货币基金量都比较小。汇丰晋信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该公司旗下货币基金主要针对机构投资者,目前规模相对不大。

  Wind数据显示,汇丰晋信旗下货币基金A份额(主要为散户持有人持有)仅有4000万元左右,B份额(主要为机构持有)规模为9.57亿元。相比而言,金鹰基金旗下货币基金规模更小,A、B份额相加也仅在1亿元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诚然与公司对规模的要求不那么重视有关,但另一个原因或在于,这些老公司的投研人员结构主要还是偏向于权益类,固定收益的人才储备并不充分。尽管说船小好调头,但做固定收益也是个极专业的活儿,不是想干就立马能干好的,相比而言,规模大的公司在人才储备和引进方面更有优势。”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的副总经理向记者分析说。

  “60后”陷入“恶性循环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长不大”的“老”基金公司规模虽不足百亿,却不少能维持公司盈亏平衡甚至小有盈利,原因主要在于旗下基金产品成立时间较早,银行渠道压榨较少而使得管理费收入相对丰厚。

  与他们相比,2010年之后陆续成立的“60后”(即第60家及之后设定的基金公司)显得“极不幸运”。它们出生后,就陷入A股市场自2008年以来已长达6年的熊市之中。“作为中国基金行业的新生力量,我们成立以来的两年里,天时不佳、行业遭遇寒冬。”财通基金公司有关人士向记者描述。

  更关键的因素还有,最近几年来,银行渠道对基金公司利润的侵蚀愈发严重。记者了解到,不少“60后”、“70后”公司成立后几乎都有过不发行公募基金产品而专注于做专户业务的战略规划,但事与愿违,如果不发行公募基金产品,不让银行渠道从中获利,他们就等于失去了渠道准入证——渠道不会仅仅帮助其发行专户产品。

  某种程度而言,公募基金公司在银行渠道所遭受的“待遇”,还比不上私募基金。

  “现在发行新基金,基本上都是赔本赚吆喝。所以,我们公司上半年根本没有发新基金。”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向记者透露。

  与之类似的中小规模公司非常多,他们基本上都是保持着每年1至2只基金新产品的发行速度。益民基金公司向《投资者报》记者指出,中小型基金公司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如果发行新基金只数太多,相应的发行和管理成本较大。“在整个公司没有达到一定的管理水平情况下,盲目追求规模可能会带来风险,规模要与管理能力、管理水平相匹配,一味追求快速发展,容易出问题。”

  信达澳银基金公司也向记者透露,该公司在新产品发行上一直比较稳健,不想为了冲规模过度激进的发行新产品,“这样劳民伤财,对于持有人和股东都不利,不如把现有的基金业绩踏踏实实做好。”相关人士同时表示,下半年,该公司公募基金业务的重点将继续放在持续营销,希望继续凭借长期持续稳定的投资业绩和优秀的服务品质。

  同样,平安大华基金公司告诉记者,他们的思路和策略也倾向于将已发行的产品打造成“精品”。

  与“老”基金公司相比,“长不大”的“60后”基金公司显现出更为明显的“恶性循环圈”——由于规模“长不大”,导致公司生存压力过大,其高管和投研人员和市场条线人员极易发生频繁变动;反之,由于管理层不稳定,对规模的增加亦无裨益。

  以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为例,不仅总经理发生变更,其投研条线人员也动荡不堪。甚至,自该公司筹办始至今,与媒体对接的相关市场部人员,也已换了至少四五茬儿。

  在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公司看来,资产规模的情况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该公司向《投资者报》解释说,公司对于产品的发展更重“质”,而不仅仅是“量”。

  业绩表现常有亮点浮现

  有意思的是,“长不大”的基金公司给人的主观印象往往会联系到其是否业绩不佳,其实,仔细研究这些公司的业绩表现,常有亮点浮现。

  据海通证券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显示,截至6月末,金鹰固定收益类基金最近一年平均净值增长达8.06%,超行业4.63%的平均水平逾3个百分点,在可比的5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二。

  根据晨星数据,2013年上半年信达澳银旗下所有股票型基金总回报率大幅超越上证指数逾10至20个百分点,排名均进入同类基金前1/2。

  更为典型的还有东吴基金、新华基金,旗下不乏明星基金经理和业绩优异的基金闪耀。

  海通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28日的最近三年时间里,新华、农银汇理、国联安、泰达宏利等一批中小规模公司脱颖而出,旗下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排名进入行业前十。

  其中,新华旗下权益类基金以21.91%的净值增长率位居第二,大幅跑赢上证综指、沪深300均逾36个百分点。从最近两年和最近一年的业绩榜单来看,新华基金也都进入了行业前十,旗下新华泛资源、新华行业轮换还分别于2011年、2012年进入年度偏股基金排名前三甲。

  目前,该公司汇聚了一批超过30人的投研团队,不仅包括以王卫东、曹名长、崔建波、桂跃强为代表的核心投研骨干,证券从业经验均超过15年,投资经历穿越市场牛熊,还包括以何潇为代表的后起之秀。

  对于公司未来战略定位,新华基金总经理张宗友向记者表示:“未来,公司仍将会把稳定并努力提升权益类基金投资业绩放在核心地位,并依托这一核心优势,实现多元化发展。”

  寄望于专户及子公司弯道超车

  今年以来,国内基金公司扩容潮来袭,新近成立的“70后”、“80后”们,对于传统的公募主业并没有太多热情。对于这些“后来者”来说,短期内确实很难在传统公募业务领域分上一杯羹,因此,“先攻专户,再谈公募”一时成为潮流。这种思路,在“长不大”的基金公司中也较为普遍。

  金鹰基金公司向记者透露,专户业务将是该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监管层给了基金公司很大的创新空间,而市场也需要不同的理财产品。专户业务满足了部分高端理财需求的客户的需求,可以为其量身定制设计投资产品,同时,基金公司的专户业务和子公司业务,为中小基金公司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汇丰晋信相关人士向记者坦言,该公司也将结合股东方优势,积极且稳健的规划创新业务方式。比如借助长期稳健良好、超越基准的业绩表现,争取更多的QFII/RQFII投顾业务合作。“QFII、RQFII获批额度的不断增加,也有利于这一业务的开展。此外,我们也会同时发掘专户业务的机会。”

  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公募基金公司数量已高达83家。作为“70后”基金公司,华润元大基金总经理林冠和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在新基金法实施后,国内资产管理进入混业经营与竞争的大资管时代,新基金公司的突围需要走聚焦与差异化道路。

  林冠和认为,对于新近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在主业的开展上,多数是刚性成本费用的开支,但主业所能提供的回报却多是不确定且负贡献的。而非公募业务,项目展开的刚性要求相对较小,短期内赚取规模盈利的机会较大,故多数新基金公司选择“轻主重副”的发展模式。

  但林冠和的思路并非像多数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一样,放弃公募业务。相反,该公司旗下首只产品便锁定公募基金。林冠和表示,“公募业务是基础,我们肯定要把基础做好。”

  他强调,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其本质就是面向大众,为广大投资人服务,而具体的产出就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是市场与社会大众评价一家基金公司好坏优劣的客观依据;同时,公募基金的业绩能带动非公募产品的营销商机。

  在公募业务方面,华润元大目前将重点放在固定收益产品领域,包括即将发行的华润元大保本基金和正在报批的货币基金。

  “近期选择将重点放在固收领域,主要基于对当前市场环境及公司没有业绩参考的考虑。未来,在有效积累市场识别与业绩证明后,将选择在对的时间与对的市场氛围下,主动发行股票型产品。”林冠和表示,在公募业务这块,未来将长期进行投入,计划每季至少发行一只新产品,其中权益类产品与固收产品并重。

  林冠和透露,在非公募业务方面,目前,华润元大已成立专户部门。他预期在公募基金的先发带领下,也将适时展开专户业务,并在风险可控与报酬合理匹配的架构下,为客户量身定制专属产品。此外,在专项子公司方面,目前该公司正在准备设立申请。

  “未来业务发展将以风险可控为主轴,搭配自身的资源能力,清楚定位发展的项目内容,循序渐进开展专项子公司业务。”

  林冠和同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成立,整个行业将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不过这也迫使公募基金行业走差异化路线,整个行业将更为市场化。在此背景下,新基金公司的突围需要走聚焦与差异化道路。他透露,他们会通过整合自身的投资能力与营销能力,来实现差异化突围。

  “另一方面,在国内资产管理进入混业经营与竞争的大资管时代,基金公司专项子公司所涉猎的范围已跨入信托、私募、信贷等全方位财富管理项目。基金公司有望推动多方面的业务发展,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客户财富管理,掌握大资管时代的开放商机。”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