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余额宝触发"抢注"风潮 公司开打引发互联网抢宝大战

2013年08月05日 10:45   来源:中国证券网   曹淑彦

  继天弘率先与阿里旗下的支付宝亲密接触后诞生了“余额宝”这一“爱情结晶”,各家基金公司纷纷加快与互联网联姻的步伐。华夏基金近期与腾讯旗下的微信合作推出了“微理财”,基金公司淘宝开店也在紧锣密鼓中。互联网金融的热潮愈演愈烈,“某某宝”层出不穷,就连史玉柱也按捺不住抢注“全额宝”。

  余额宝触发“抢注”风潮

  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的“余额宝”产品,不仅让市场看到了互联网上巨大的客户资源,更让很多基金人士意识到了互联网金融趋势的必然性。继余额宝诞生后,名为某某宝的产品层出不穷,联姻者既有第三方销售机构,也有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

  余额宝之后东方财富推出了“活期宝”,目标也指向活期存款这块市场蛋糕。根据东方财富天天基金网信息,该“宝”目前默认充值基金为南方现金增利货币,投资者可进一步在南方现金增利和华安现金富利货币之间选择,最低充值金额为500元。

  近期有消息称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申请了“全额宝”域名及商标。尽管目前对巨人网络将如何布局互联网金融还不得而知,但是有业内人士调侃,先抢注个商标,将来也能卖个好价钱。史玉柱的抢注也激发了基金公司、互联网公司的灵感,不管有没有考虑清楚,先把好名字抢注了再说。

  目前市场上“某某宝”已经令人眼花缭乱,余额宝、活期宝、现金宝等等,不断有互联网大佬加入抢“宝”行动,是否会冲击原来这些“宝”的品牌价值?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大佬加盟证明互联网金融的确具有广阔市场空间,也会间接为第一批互联网基金产品做了市场持续推广。如果某家基金公司或互联网公司希望能够避免投资者在众多现金理财产品中发生混淆,就只能把相关的名称都注册了,而这个范围实在太广了。

  基金争抢互联网通道

  在互联网用户群由PC终端不断向移动终端转移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也在不断编制更广阔的互联网金融合作大网。基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上网的10个人中大概7个会通过移动端上网,所以,增加移动端投资者的客户体验非常重要。在移动端,马化腾旗下的微信则成了各基金公司的另一个必争之地。

  据了解,华夏等基金公司很早就在和微信沟通,希望能够实现微信端基金交易支付功能,而真正实现需要等到微信5.0正式推出。不过,近期华夏基金率先推出了“微理财”,其货币基金T+0业务——活期通开通了微信交易。华夏基金的原有客户通过电脑登陆华夏基金官网交易系统开通微信交易后,就可以通过向华夏基金微信公众账号发送特定格式的文字,即完成存入和快速赎回,如“工行存100”,简化了申购和快速赎回的流程。不过,交易还需要确认环节,确认中会从微信跳转至类似APP的界面,客户确认交易信息和输入交易密码后方能完成。据了解,早在2011年华夏基金管家移动客户端就已经推出,并在2013年继续推出了基于货币基金的现金理财客户端“活期通”,目前华夏基金移动客户端的客户数量已经超过50万,仅2013年上半年通过移动客户端的基金交易量就已超过50亿。

  “现在大家搞的互联网金融,说白了也就是在抢通道,抢到通道后还是要树立自身的定位。”某业内人士总结,基金公司的触网模式目前大致已有三种,一是余额宝模式,支付宝有资金有客户,这种模式对基金公司而言比较好;二是微信模式,微信有大约4亿潜在客户,但是不一定有资金,这就需要基金公司想办法怎么能把潜在客户转化为自有客户,并通过微信增加客户黏性;三是淘宝开店模式,包括未来可能合作的京东商城、一号店等电商平台合作,这一模式还是要考验基金公司自身的能力,在这个新的大平台下,仍然面临激烈竞争,如何能够彰显自己特色才能最终制胜。


(责任编辑:邢晓宇)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