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债资信:贷款利率放开 短期对银行业信用无实质影响

2013年07月23日 15: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观点简述:

  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这是2012年6月8日央行决定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实施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隔仅一年后再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从短期看,我国信贷市场总体仍供不应求,商业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对大多数企业处于强势地位。2013年一季度利率下浮的贷款规模占比仅有11%左右,且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增长0.15个百分点,显现出信贷资金供不应求。预计贷款下限放开后,贷款平均利率不会明显下降,短期内银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也基本不会受到影响。因此,短期看,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对银行业的信用品质无实质性影响。

  从银行业竞争格局看,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有可能会加剧商业银行在小范围市场的价格竞争,但大型商业银行的规模优势显著,对大型企业客户具有更强的服务能力,因此,其对银行业总体的竞争格局影响有限。

  从长期看,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促使银行业在贷款投向、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方面变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从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发生变革,保障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焦点事件

  来自央行官方网站的消息,央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二是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三是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此次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较上次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仅时隔短短一年,再次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信贷资金仍供不应求,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对商业银行实际贷款利率下降的影响不大,银行业总体盈利水平短期内不会受到影响

  2013年二季度以来,央行适度控制了对市场流动性的投放,4~6月份M2同比增速分别为16.10%、15.80%和14.00%,呈收紧的趋势。此外,由于目前金融资源整体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旺盛的信贷需求远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当前银行贷款仍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从价格角度看,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止跌回升,也体现出信贷市场总体仍供不应求的现状。

  在信贷资金需求旺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大部分客户仍具有很强的议价能力,贷款利率仍以基准和上浮为主,仅有部分大型央企及地方国企能获得利率下浮的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仅有11%左右的信贷资金价格呈现出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的情况,且大部分下浮幅度仅10%左右。因此,可以推断贷款利率0.7倍下限取消后,很少有企业能够获得比其当前可获得的利率更低的贷款,短期内对银行大多数贷款的定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信贷供给方面看,2013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平均存贷比为64.68%,其中,中行、交行以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已超过70%,接近75%的监管红线,短时间内贷款规模难有明显的增长;近几年,其他投资理财工具对存款的分流也较为明显,存款的增幅有限。2010~2012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幅分别为20.20%、13.50%和13.30%,增幅逐年收窄,存款增长乏力,贷款供给的增长缺乏有力支撑;此外,由于银监会监管加强,使得银信合作渠道收窄,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资金投向以及资金运作模式受到约束,银行资产表内外腾挪的空间大幅压缩,从而使信贷供给大受影响。

  因此,短期内旺盛的需求与受限的供给使得贷款定价仍会保持稳定,贷款总体平均利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对银行业利差的影响不大,对银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也基本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有可能加剧商业银行在小范围市场的价格竞争,但对银行业总体的竞争格局影响有限

  贷款利率下限取消后,商业银行对贷款拥有了完全的自主定价能力,商业银行与客户的谈判空间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有效手段。过去,由于贷款利率下限的存在,中小银行没有有效的手段与大型银行竞争低风险优质客户。贷款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后,中小型银行可以利用更低的利率吸引大型优质客户,这不可避免会减少银行的利差收益,但事实上,由此带来的派生存款、结算业务、投行业务以及财富管理业务等是银行竞争的真正目的。

  虽然中小银行有了价格竞争手段,但受制于其资本金的限制,能够参与的大型项目有限,所以大型银行的优势市场地位不会改变,行业总体的竞争格局和受到影响的程度会相对有限。

  贷款利率管制下限放开作为利率市场化的一种信号,长期看会引导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模式,更加重视风险定价,有利于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在较长期内都实行“存款利率管上限,贷款利率管下限”的官定利率政策,存贷利差长期维持在300个bp左右的高水平,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思路上重视信贷规模增长,而忽视贷款定价、风险管理以及中间业务。此次贷款利率和票据贴现利率完全放开向市场传递了强烈政策信号,市场对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预期也会大大提前,这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产生影响。

  贷款投向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对大企业客户特别是央企、地方国企客户的争夺已势白热化,而大量的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未得到满足,信贷需求市场广阔。银行面对此类客户拥有绝对的定价能力。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鼓励银行的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因此,考虑到未来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资金成本的上升,向中小企业投向更多的信贷资金是保证收益的可行途径。从近年来贷款投向结构的变化看,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且增速一直高于大型企业贷款,体现出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的调整趋势。

  图4:2010~2012年大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业务结构方面。2010~2012年,净利息收入与经营业务收入比方面,5家大型商业银行虽然较低但每年都略微增加,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虽然逐年降低,但在2012年占比依旧高达66.19%;手续费净收入与净营业务收入比方面,5家大型商业银行变化不大,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逐年增加,但在2012年占比仍比较低,只有15.03%。主要商业银行的净营业收入构成与变化趋势反映出国内商业银行仍对存贷利差收入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在利率完全市场化日益临近的情况下,银行业能够感知到成本增加所带来的盈利压力,必须改变原来失衡的业务结构,实施精细化管理并提供差异化服务,更多地开拓和发展收益好、资本占用少的中间业务。

  风险管理方面。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失去了存贷款利差保护,将对银行的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过高的定价会失去客户,而过低的定价不能完全覆盖经营管理的成本,这就要求银行按照自身的实际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定价。风险管理能力强、管理成本低的银行能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较好的收益,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综上,从长期看,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促使银行业在贷款投向、业务结构和风险管理方面变革,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从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模式发生变革,保障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债资信


(责任编辑:马欣)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