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Iphone充电“真要命” 苹果公司能否“同步”尊重

2013年07月17日 06:46   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7月13日,网友“@M小静1128”发微博称,她的妹妹、南航空姐马爱伦在手机充电时接电话被电击致死。随后,空姐网官方微博也予以转发,称经过核实确有此事,一时间引起网友广泛关注。而导致这场悲剧的手机正是被誉为“神机”的Iphone5。

  马爱伦的父亲马光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马爱伦确实是用正在充电的iPhone手机接电话时被电击身亡,法医鉴定发现,马爱伦从颈部到左脚脚面均有明显电击痕迹。”马光辉说,会找苹果公司“讨个说法”。

  苹果中国公关部发布正式声明表示,苹果公司对这一不幸事件深感痛心,对死者家属致以深切慰问。并表示将就此事进行彻底调查,并向有关机构提供全力配合。但对事情目前的调查进展,以及是否与受害人家属进行沟通等等都未提及。

  而在此之前,有关苹果手机安全隐患的新闻已多次见诸报端。据杭州都市快报报道,2011年6月2日晚,杨先生睡觉时,把手机放在餐桌上。凌晨1点半许,餐桌上的钢化玻璃炸裂了,而那只飞到地上的iPhone4手机几乎一点损坏也没有。杨先生怀疑手机发烫导致桌面玻璃炸开,“但我们平时把很烫的汤锅放在上边也没事啊。”

  杭州都市快报报道中还指出,另一起事件发生在2011年8月16日下午,袁先生说他当时用手机接了一个电话,讲了十几分钟后挂断,却突然发现手指上突然多了几粒玻璃碎碴,机身的保护套也已经变形,而且“机身非常烫”。对于以上两起事件,苹果公司在杭州指定的一家维修点工作人员坚决认为,袁先生的iPhone4损伤是外力造成,并非产品本身原因。

  而在搜索引擎上,网友搜索“iPhone 漏电”,显示有1,550,000个搜索结果,其中不乏“充电时漏电”、“iPhone漏电很厉害”等帖子,有人发帖称,在数日前,重庆还有一名白领晚上将iPhone4放在枕边充电,手机发生爆炸的惊险事故。与此同时,外媒报道过的苹果爆燃事故更是屡见不鲜!

  众所周知,苹果首次推出了不可拆换电池,面对不断出现的iPhone安全事故,有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从电子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原理上看,这种不可拆的电池或存设计缺陷。

  ItC华银总裁陈军曾表示,目前众多智能手机都是使用锂电池,而电池的使用寿命是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时间过久或充电过度,或会导致电池膨胀,就是普通用户可以看见的“鼓包”。可拆换手机电池一旦出现膨胀现象,用户可以立即进行更换,但不可拆的手机电池是固定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一旦电池出现问题,用户难以发现,而电池膨胀或导致里面的液体渗出,腐蚀手机里面的其他电子元器件,导致漏电;或者电池变形挤压其他元器件,导致线路短路,发生意外。

  陈军提醒广大手机用户,手机充电时会发热,而长时间打电话,也会导致手机发热,因此用户在手机充电时“煲电话粥”,两者同时发热有可能导致散热不均,而过热则可能击穿电容等器件,如果手机外壳是金属外壳,则易将220伏电压直接输出到机壳,导致危险。

  按理说,发生手机和数码产品爆炸这种涉及到人身安全的事件,产品制造商一般都会积极了解和解决。但苹果公司的做法显然不能令消费者满意。有“果粉”表示,苹果公司很少与媒体沟通,也几乎不公开发布公司的相关信息,“低调”和“傲慢”几乎成了公司的代言词。即使公司的态度在中国遭受广泛抨击,但他们的公关策略似乎也从未改变。

  总体而言,苹果公司的产品质量还算可以,其之所以激怒中国消费者,主要是因为在产品维修和保修政策上,实在有点“店大欺客”,怎么看都不像是世界一流企业应有的风范!通过这次危机,苹果也许应该明白,中国市场不仅需要同步的产品,更需要同步的尊重与沟通。


(责任编辑:向婷)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