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叫停18年后国债期货或重启

2013年07月03日 07:50   来源:北京日报   窦红梅

  昨天,有媒体援引自己的消息源报道说,中国证监会日前上报的国债期货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复同意。受此消息刺激,昨日期货概念股全线大涨,其中中国中期、弘业股份尾市封涨停,一些相关概念股也大幅上涨。种种迹象表明,在被叫停18年后,我国国债期货或即将“重出江湖”。

  推出时机已成熟

  所谓国债期货是以国债为标的物的标准化合约,杠杆在30多倍,它是金融期货的一种。

  “眼下国债期货的整个周围环境、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债期货推出可谓恰逢其时,将大大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董事长张慎峰6月30日曾在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介绍,目前,我国国债存量达7万多亿元,债券总规模在27万亿元以上,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机构避险需求不断增强,对国债期货的需求十分强烈。

  据了解,国债期货在21年前就开始试行,但在18年前以惨败收场。“18年前的327国债事件(‘327’是一个国债产品),已成为我们期货交易所人员必须学习的经典案例。”北京中期期货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时交易账户并没有完全与资金账户挂钩,在账户没有足够保证金的情况下,一些交易机构进行操作,很容易爆仓。

  1992年年底,国债期货开始试行交易。交易历时约两年半之后,1995年2月2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事件:一个发行量只有240亿元的国债品种,在期货市场上一天的交易量就达到6800亿元。收盘前7分钟内,空头抛单犹如海啸般砸下,随即全国满仓持多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金融机构全部爆仓。这个事件的直接后果非常严重,相关机构负责人或入狱、或易人,国债期货被叫停。

  仿真交易已运行1年多

  截至目前,我国仅有一只金融期货产品,即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的沪深300股指期货,而国债期货有望成为我国第二只金融期货产品。在股指期货上市三周年之际,中金所正在力推金融期货新产品,争夺国际定价权,包括重推国债期货、股指期权、第二指数期货合约和外汇期货等。

  此前,从2012年2月13日开始,中金所已开启了国债期货的仿真交易,并分批次发展期货公司、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对个人投资者来说,仿真交易只需要提供个人的身份证、联系方式、地址等信息,就可以顺利开设账户。参与试点的期货公司包括广发期货、海通期货、国泰君安期货、银河期货、南华期货、永安期货、中证期货、光大期货等机构。

  记者了解到,各大期货公司对国债期货越来越重视。以国内一家大型期货公司为例,不仅成立了国债期货创新领导小组,还从国外招聘了多位专业人士。

  借鉴国际市场经验,结合我国国债现货市场运行状况,国债期货仿真交易选择了面额为100万元人民币,票面利率为3%的5年期名义标准国债为合约标的;合约月份为最近的三个季月(三、六、九、十二季月循环);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为上一交易日结算价的±2%;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3%;交割方式为实物交割,可交割债券为在最后交割日剩余期限4至7年(不含7年)的固定利息国债;合约代码为TF。

  在仿真交易中,最低交易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3%,投资者3万元就可撬动面额100万元的交易,杠杆在33倍左右。有关人士认为,国债期货品种一旦推出,入场先锋很可能由中小投资者组成,国债期货可能会对原股指期货客户产生分流作用。

  专家观点

  完全不同于国债 普通投资者慎买

  “事实上,当初股指期货仿真交易,为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平稳推出和安全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中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仿真交易是期货新产品上市前的重要环节,对于完善合约规则、检验技术系统、积累经验以及开展投资者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表示,期货本身就是高风险产品,国债期货完全不同于买卖国债,没有经验的普通投资者应该慎入。由于目前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大量持有债券,因此,今后国债期货的交易,也主要靠吸引上述机构投资者的参与,而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应当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中金所将会适时颁布“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胡俞越说,推出国债期货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有助于规避利率风险,形成基准利率。他说,在通胀情况下,投资者和普通百姓面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双重风险束手无策。一旦国债期货推出,将有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为债券市场提供有效的定价基准,形成健全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

  中金所方面介绍,上市国债期货,能够为市场提供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形成由债券发行、交易、风险管理三级构成的完整的债券市场体系。


(责任编辑:郑海斌)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