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月末季末考核大限已过 63款在售理财品收益仍超6%

2013年07月03日 07:45   来源:扬子晚报数字版   

  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有所缓解,月末、季末银行的考核大限已过,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产品发售期在6月29日到7月5日的理财产品中,平均预期收益率5.18%,较上周大幅跳涨0.64个百分点,预期收益率达到6%及以上的产品有63款,其中有51款是短期产品。

  理财品收益率继续高企

  尽管“钱荒”有所缓解,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在季末之后的第一周,依然持续火爆。

  7月1日,北京一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该行一款36天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根据起点不同,从6.3%~6.8%不等。“由于收益比较高,卖得很好,89天期的已卖断货一次了,现在卖的都是后来补的额度。”

  本周在售的理财产品中,有51款短期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超过6%。而发售理财产品收益率比较高的银行大多是股份行和城商行。

  记者发现,股份行的产品收益率上浮最为明显,且周平均收益达到2012年以来的最高值。在售银行短期理财产品收益前51名排行榜中,仅华夏银行就占了10款。

  而这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大多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率类的,投资领域主要投向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以民生银行一款名为“非凡资产管理35天增利理财产品第084期(特别计划)”为例,该产品30%~75%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投资方向为债券的基金专户或券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银行存款、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投资工具,50%~80%投向符合监管要求的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合。

  须弄懂收益率与起息日

  “很多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有误解,他们认为年化收益率就是收益率,这是不正确的。”交通银行理财经理聂先生介绍:年收益率,是一笔投资一年实际收益的比率。而年化收益率,仅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等)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并非真正取得的收益率。

  比如,你购买了10万元一款年化收益率为5%的30天理财产品,那么实际能收到的利息为100000×5%×30÷365,约为410.95元,并非是100000×5%=5000元。

  理财产品早早开卖了,但起息日却还很远,投资者说“这是银行耍的小聪明”。比如,重庆某银行发售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6月25日已经开始发售,起息日却是7月5日。这意味着,如果6月25日购买这款产品,资金要白白在账户里躺11天。在这11天里,投资者只能拿活期利息,但对银行来说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存款基数。

  招商银行理财经理提醒市民,在选购理财产品时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账日。“近期,很多银行发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是为了应对6月30日的银行年中考核,很多产品跨月发行,起息日基本上都在7月1日或以后。这对投资者而言,募集期过长将拉低资金的实际收益水平。”一位专家说。

  投资理财莫忘防风险

  上周,某外资评级机构关于1.5万亿元理财产品6月末到期,考验银行兑付能力的报告,在“钱荒”的背景下加剧了市场恐慌。现在6月已过,银行到底有没有出现兑付问题呢?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6月22日~6月28日的到期产品中,有153款公布了到期收益率,其中有2款产品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其余公布了到期收益率的产品,均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上周到期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多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类及包含债券类或结构类的组合。

  在上述2款到期未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中,农行发行的“‘金钥匙如意’2013年第9期英镑汇率挂钩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一款挂钩英镑兑美元的结构性产品,由于在产品运行期间,挂钩标的触发低收益条款,因此未能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

  对此,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银行间市场的紧张情绪还未完全过去。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期限错配也需要一个调整的过程。季末大量理财产品到期,银行目前迫切需要资金来衔接。

  东方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金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一般是季末到期、季初发行,有可能银行预计“钱荒”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就再发行一些短期的产品。另一个原因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收益率较高,银行也能承担更高的发行成本。民生银行一位客户经理提醒,银行理财产品也有风险。主要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是投资者不能单纯地相信预期收益率的数字,一定要了解所购买产品的投资方向、投资风险,做好风险评估;二是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短期理财产品主要存在资金投向、投资比例不明确的风险,这点尤其要注意。比如,某银行的一款预期收益率为6%的60天期限产品,其投资范围一栏说明为“同业存款等符合监管机构要求的其他投资工具”,遇到这种含糊不清的说明,投资者最好问明白。

  据每日经济新闻、重庆晨报


(责任编辑:蒋诗舟)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