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应慎扮资金避风港角色 前两月寿险业井喷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保险 > 保险滚动新闻 > 正文
 
保险业应慎扮资金避风港角色 前两月寿险业井喷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4月09日 08:22
李静文 孟敬芝
    2008年以来,股指的急转直下令大量投资者损失惨重,不甘心在资本市场被套牢的个人投资者纷纷另寻出路,寻找资金的安全避风港。保险业在有意无意中,扮演了资金避风港的角色。今年前两个月出现了寿险业的“井喷现象”,各类保险产品卖得异常火爆,以股市晴雨表城市之一上海为例,前两个月保费收入累计126.72亿元,同比增加43.41亿元,增幅高达52.10%。

    说有意,是因为众多近年来涌现的保险公司都想抢先分得一杯羹,抱有“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想法的不在少数。在过去两年的大牛市中,保险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中小型公司更是借助资本市场,一飞冲天,自然令他人眼红,引为榜样。为了吸收保费扩大规模,这些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投保需求是“有求必应”,业务人员为了提高业绩,也过多强调保险理财增值的概念,“专家理财”“最低保障”等营销手段大行其道,将大量资金忽悠进了保险业。

    说无意,一是因为2008年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业因此极其热衷于推动保险中间业务的发展,既可以将存款转化为保险公司的负债,减少银行自身的压力,同时也取得保险代理费收入以改善财务报表结构。银行的行为为保费的大量集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因为许多保险公司刚刚发布去年的业绩,其中某些分红险8%的分红利率在股市大跌的背景下更是吸引眼球,无形中制造出保险产品抗跌的神话,以致投保人主动把保费送上门来。

    然而,保险业并不是资金的天然避风港,保险业也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并且其产品有着自身独特特点,想当然的认为保险业一定“保险”是不科学的。投保人把原来投资到基金、股票的资金转而购买传统保障型产品和分红产品,而分红体现的是2007年的收益率,2008年收益还是未知数。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一部分,保险公司的分红都是来自于自身的投资收益,作为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低迷之时,很难做到“独善其身”。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保险公司自身损失严重,又如何奢望他进行大比例的分红?

    投保人还必须清醒认识到,保险产品具备其他金融产品所不具备的保险保障功能,因此导致保险产品流动性差,它不像股票、基金那样可以随意取出、兑现,切不可把保险看作是单纯的理财投资工具。当资本市场回暖,投保人希望退保的时候,就会发现保险产品的退保费用十分高昂,短期内退保的损失十分之大。在那时,真正骑虎难下的就是投保人。

    同时,保险公司也不能一叶障目,片面根据“井喷现象”就认为保险业的春天来了,实际上,保费激增并非人们对保险产品的需求真正有了提高,这不过是股民们急于为资金找一个避风港罢了,这种“股市搬家”现象对保险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一旦资本市场转暖,保险业很可能遭遇大量退保,到时候,大量资金流出保险业,保险公司也将白白搭上付给银行的手续费,不仅得不到预期的利润,还有可能会因外界资金的暂时性的与集体性退出而扰乱正常发展步伐。

    投保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个体,其必然将把有限的资金在各类金融产品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便使自己获取最大的效用,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广大投保人不能片面看待保险业,盲目将保险业当作资金的避风港。同样,保费来得容易也不能成为保险公司头脑发热的理由,保险业万万不能单纯用产品去迎合大众,而应当明确主营业务,回归保障型保险产品,否则不仅损失了行业利益,还会误导公众,得不偿失。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