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兴事件"再敲响警钟:风险防控重点在机构内部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期货 > 期货滚动报道 > 正文
 
"法兴事件"再敲响警钟:风险防控重点在机构内部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2月05日 08:28
李中秋
    因股指期货交易中的欺诈行为,“法兴事件”近期为全球投资者所关注,并一度掀起波澜。一些不明就里的市场人士将之归咎为金融期货本身,甚至谈金融期货“色变”的观点又开始抬头。然而,究竟其问题何在?是产品创新本身的过错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常清教授。

    风险源于内部管理缺失

    记者:作为我国期货市场理论开拓者和实践的奠基人之一,您觉得此次“法兴事件”与“巴林事件”和“3·27事件”相比,根源在哪里?

    常清:通过对巴林银行和3·27国债事件进行详细研究,我认为风险都出在有信誉的机构投资者的内部管理。巴林银行事件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检查,躲避了内部的账户检查,其主因是出在内部机构方面;3·27国债事件完全是内部机构问题,通过交易所给相关机构透支才出现这个问题。

    目前有一个问题是:出了风险都谈风险控制,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说就是“风险控制是期货的生命线”“以风险控制为纲领”,但往往控制不到它的中心上,甚至无的放矢。那么真正的风险控制重点是什么呢?是机构投资者内部的管理,这是重点。

    不能因噎废食

    记者:衍生品风险无处不在,但幸运的是,近几年国内期货市场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风险事故已越来越少。“法兴事件”虽然不是金融期货本身的过错,但在外界看来,这歪打正着地为衍生品市场抹了黑。您认为这种风险今后应如何解决?

    常清: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就可以事半功倍。那么,任何金融衍生品市场都有作用,作用就是要看使用者一面,好像人离不开水一样,但是,你要是不断地给他喝水,他也会烦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它的历史使命和客观作用,关键要正确使用它。我们仔细研究了“法兴事件”后发现,它既不是套利、保值和风险对冲,它是一个和其它业务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是一个纯粹的欺诈行为。

    众所周知,股指期货有风险,那么要降低风险,就要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品,要有正确的理念、原则、方法等,而不是有风险就不要开股指期货。

    在英国历史上曾有两个决策错误,并且被写进教科书里。其中之一是“否决将电力引进千家万户”。当时英国的有识之士经过充分研究论证之后认为:电能是新型伟大的能源,在人类的发展中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并认为伦敦应该率先普及使用,但在议会辩论时反对者却说:如果把电通到千家万户,每一户都必须有一个电插头,那么电插头的杀伤力是不可低估的,简直是现代化的杀伤性武器,如果一个哥哥让一个弟弟伸手一摸,岂不就没命了吗?这个理由听起来非常好,非常有远见,就连深受人尊敬的女王也同意这种看法,并且呼吁:我们英国所有的公民都举起双手反对。所以,当时未能通过,那么今天看来这个决定是愚蠢的。还有一个,那就是将煤气引进千家万户。至今听起来非常荒唐。

    所以,中国理论界和舆论界应该好好地研究这个问题,不要犯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错误,我们应该正确总结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要有正确的理念、方法、原则,这才是务真求实的态度。

    资本金大了一样有风险

    记者: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和金鹏期货公司的董事长,您可否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谈谈从“兴业事件”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常清:对于建设股指期货市场来讲,我觉得有两点;一,信誉交易,因为在市场上投资者都很有信誉,不用过多保证金即可参加交易。

    因此,在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应当慎重。“3·27国债”事件的问题也是出在信誉交易方面。如果有信誉交易,那兴业银行也不会亏损那么多,因此,应该深思信誉交易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发挥很好的作用?在金融机构内部出现管理不健全时,应慎重考虑。

    其二,法国兴业银行事件原因之一是没有通过中介机构来监管。在市场建设当中,中介机构是遵守大分工的要求,他由专家来管理,假如中介机构削弱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在发展股指期货市场时,一定要让中介机构和投资者有一个很好的分工,尤其是交易所。当年的“3·27国债”就是源于没有中介机构来控制风险,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对于我国一些刚刚步入金融行业的机构而言,我觉得通过该应该认识到大机构就会有大风险、大机构应该对内部有大监管,因为风险监控不能仅靠外部。

    所以,“法兴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认为资本金大就没有风险了,我们还是要按照市场基本规律下运营管理,对症下药,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否则,我们还会重蹈覆辙。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