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政策:基金"花样营销"的"紧箍咒"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基金 > 基金滚动报道 > 正文
 
监管政策:基金"花样营销"的"紧箍咒"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11月14日 10:14
    ""44号文件"下发堵住了基金公司对表面营销技术的追求,但基金投资能否成为公众实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渠道,还要视乎基金业未来的理念选择。"

    前两天听说汇丰晋信要"准备组成一个攻守兼备的基金组合,并于近期开展限量发售",林先生马上琢磨要取哪一笔钱去投资。

    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11月7日,林先生意外地听说,这个新的基金组合不卖了。前期准备到位了,宣传资料也都发出去了,却在最后时刻宣布停售。这在基金业内可是新鲜。

    在银行工作的林先生收到邮件,通知说汇丰晋信基金暂停"汇丰晋信升龙基金组合"持续营销活动。"由于市场环境不合适,公司的基金组合不再发售。"该基金销售人员说。林先生对此事很纳闷:刚过一天,怎么会有180度的大扭转?

    据了解,11月4日,证监会下发4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针对新基金募集、基金封转开、拆分以及其他限量集中销售活动,有了更严格的规定,让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44号文件收紧二级市场资金

    一位在华夏证券工作的朋友说,"文件下发第二天,我们就开始组织学习了。"虽然各大机构都组织学习了文件,但很多人对此也表示了担忧,还有的业内人士戏称文件为"基金的紧箍咒"。

    在这份文件里,监管部门特别强调,基金公司要保持资产规模扩张与管理能力相匹配,一旦出现盲目扩张等情况,监管机构将采取谈话提醒等监管指导措施。该文件说,近期有部分基金公司脱离自身管理能力,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利用一些可能误导投资人的方式开展持续营销活动。文件要求,不得擅自变更基金的发售日期、集中申购日期;不得以网上交易等任何方式提前或延迟基金的集中销售日期;不得人为制造基金销售的紧俏氛围;不得擅自扩大基金规模;不得诱导投资人认为低净值基金更便宜。

    目前,监管部门收紧了新基金发行的审批,9月份以来48只基金停止日常申购、且管理层停止发行新基金的紧缩情况下,"监管层的良苦用心体现在证券市场上最短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基金规模的紧缩可能会给四季度的市场带来调整",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姜海川对本报记者表示。机构担忧结构性调整

    各基金公司晨会进行文件学习时,一些基金公司人员私下对严控基金规模的监管政策表示不理解,也有市场人士担心基金规模调控会给市场带来结构性扭转调整。

    深圳某基金公司高管对于监管层对基金销售行为的限制表示:"基金销售规模、销售方式都应该是市场行为,监管部门应该监管的是在销售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如果基金规模过大、基金公司管理能力跟不上导致基金净值表现受限,市场自然会淘汰基金公司,监管部门为什么总这么操心?"

    另外,不少基金公司的投资行为近日受到了监管部门的"电话指导意见"。

    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近日已有同行向其表达苦恼:由于基金规模增长较快,其管理的基金不得不持续买入股票,然而,其不断买入行为已经受到监管部门的电话指导,"关怀"其最近是否买得有点频繁。

    "44号文件"规定,基金公司应关注各基金组合中现金、债券、股票等的配置情况、持股集中度和单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及估值风险,加强流动性风险的评估和压力测试工作。"本通知下发后,各公司应结合市场状况和自身管理能力制定流动性风险控制方案,我部将适时予以抽查。"

    "44号文件"的出台很容易让人想起今年前三季度监管部门频繁将基金作为调节市场工具的手法。最明显的是"5·30"大跌后,证监会接连批准多只基金发行,对于稳定市场、推动蓝筹股上行效果显著。

    一些市场人士表示担心:"大力发展公募基金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改善市场资金结构,为了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共同享受牛市增长成果的,而不是让公募基金承担其不应该承担的政策性功能。一旦监管层为保证中短期政策利益目标的实现,对基金具体的操作干扰成为习惯,则市场有可能陷入政策市的泥沼,出现长期的结构性调整。"机构专业理财能力匮乏

    事实上,从"5·30"之后,整个股票市场的投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量普通投资者由直接入市转变为通过基金这一"专业理财"途径间接地进行股票投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基金资产净值达33120.02亿元,为年初的3.8倍;当前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流通市值的三分之一,成为影响股票市场总体投资行为和偏好的最大因素。

    姜海川认为:"从大量散户直接入市到通过专业投资者的代客理财,应当是股票市场投资理念的一大进步。但是基金本身并非十全十美,同样存在为己牟利的冲动,比如谋求更大的基金委托理财规模等等。监管部门的"44号文件"是给冲动的基金降火。虽然限制基金的营销短期内会收缩资金使股市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但长期来看是尽可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姜海川说,机构的利益追求未必和基金投资者的利益相一致,甚至可能会出现基金公司为了私利而刻意误导投资者的问题。

    在基金营销活动中,许多基金公司打出了"回归净值,1元销售"、"限量销售,只卖一天"等等广告语,这样的广告语完全背离了投资行为的基本常识,让投资者误以为"净值越低",就意味着"越便宜"、"越值得投资"。金融投资行为是否可行的关键在于未来的盈利。只要盈利率高,那么买入价格根本不重要,因而所谓"便宜"的概念在投资界根本就不存在。作为专业的投资者,基金公司不可能不知道这一道理。

    尤其是目前基金业的整体投资方向,所谓的"抱团取暖"现象非常突出。数十家基金公司的上百个基金品种,绝大多数都集中投资几家"大蓝筹公司",即便市场上已经出现明显的"蓝筹泡沫"也在所不惜。基金的集中配置有其自身利益,一方面被基金公司集体锁定的股票价格更易于上扬,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个体投资失败的信用风险。但对于失去了个性的基金产品而言,在"千人一面"的投资风格之下,也就只有靠所谓的"廉价"、"抢购"等商业促销手段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了。而这些"误导性"的促销手段,实际上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与管理部门所倡导的理性投资理念相背离。

    ""44号文件"的下发堵住了基金公司对表面营销技术的追求,但基金投资能否成为公众实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渠道,还要视乎基金业未来的理念选择。"姜海川担忧地说,"基金公司的业绩和能力理应体现在切实的投资能力上,而不是依赖营销手段。当下基金营销行为异化的背后,暴露出的是基金在专业理财能力方面的困境。"
来源: 工人日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