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闭式基金持有人结构分析
|
|
|
截至2007年6月30日,随着封转开进程加快,封闭式基金数量从去年底的53只减少到40只,2007年底和2008年到期小盘基金分别有四只和六只。通过对2006年年报和2007年半年报披露持有人信息的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与去年底相比,机构对于封闭式基金采取减持策略,机构持有比例由去年底的65.99%下降到今年中期的56.34%,下降幅度将近10个百分点;从大盘封闭式基金来看,机构持有比例由58.03%下降到今年中期的53.96%,此外,通过比较以个人持有为主型和以机构为主型机构持有者比例发现,个人持有为主型的大盘封闭式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下降比例将近10个百分点,而机构持有为主型的机构持有比例仅有不到3个点的下降幅度,可见,机构对大盘封闭式基金中的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减持品种力度较为坚决。
从小盘封闭式基金来看,仅有的12只到期小盘基金几乎均被机构高比例持有,持有比例由去年底的75.9%小幅提升到76.59%,对小盘基金依然偏爱有佳,但增幅速度明显减缓,表明机构对于小盘基金的投资趋于饱和。
关注被机构高比例持有的大盘封闭式基金
被机构高比例持有的大盘封基价格涨幅排名较为靠前机构投资者作为封闭式基金主要投资力量,对其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比较2007年中期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可以发现,被机构较高比例持有的基金在下一阶段的价格表现更为优异,我们将07年中报机构持有比例超过60%和低于60%的划分为两组,比较三季度以来的业绩排名,被机构较高持有的一组基金平均排名12.17,而另外一组基金仅有16.25。一方面显示出机构较为专业的选基思路,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机构投资者对于基金二级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
被增持一组的基金价格走势更胜一筹对于被机构较低持有比例的一组基金,我们继续划分为两组,一组在2007年中报被机构增持,而另外一组则被减持。结果显示,被增持一组的基金在3季度以来业绩平均排名为14.4,好于被减持一组基金平均17.22的排名。同样显示出作为封闭式基金主导者的机构对于其二级市场价格走势的影响力。
基金净值表现、可分配收益多少是机构选基标准通过比较近两期封闭式基金持有人结构,并结合封闭式基金净值表现以及中期可分配收益,可以发现去年全年净值上涨靠前的基金被机构持有比例较高,达到65.82%,高于排名靠后一组基金56%的持有比例,而在今年上半年净值增长靠前的与靠后的在机构持有比例差距上尽管不是分明显,但依然高于排名靠后一组5.58个百分点。较好的业绩表现使机构充分分享到净值平稳上扬过程中所带来的价格上涨收益。
从可分配收益来看,具有较高可分配收益的基金组受到机构青睐,可分配收益较高的一组高于可分配收益较低的一组约9.62个百分点;从持有比例变化来看,高分配收益一组的基金机构持有比例仅下降0.76%,而另外一组下降比例为3.51%。
到期概念小盘基金
机构更倾向于到期日稍远、折价率较高的小盘基金与去年底机构持有者集中增持小盘基金不同,2007年中期机构对到期小盘封闭式基金采取了不同的态度。通过对于10只还未启动封转开程序的到期概念基金比较分析,机构增减持具有如下特点:
机构更倾向于到期日稍远、折价率较高的小盘基金基金共对其中的6只基金采取了减持的策略,这6只基金有5只在去年底的持有比例超过80%,本期的减持可以看作是机构持有小盘封闭式基金趋于饱和后一种自然的回落;而对于增持的基金除了具有在去年底相对持有比例较低的特点,在增持的4只基金中有3只到期日在2008年、1只在2007年底,表明随着一些到期日较近的基金收益明朗、折价不再具有吸引力,机构更倾向于转向一些到期日稍远、折价率较高的小盘基金上。
分享封转开前折价率逐渐缩减过程中的平稳收益此外,对于基金裕华和基金安久在报告期内即将完成转型的基金,机构持有比例均有7%-8%的下降幅度,可以看出机构持有者较为注重资金的流动性,不愿意把全部资金关进封转开过程中的停牌期或者转型后的封闭期,对于到期概念基金倾向于采取享受封转开前折价率逐渐缩减过程中的平稳收益。
|
来源:
证券时报 |
|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
|
|
|
|
热点新闻 |
|
|
|
|
|
|
财富世界 |
|
|
|
|
|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3512266-8315、808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