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东:应对国际金融动荡 人民币应该减息和贬值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 财经人物--财智人生
· 独家视点--一家之言
· 财富生活--孔方世界
· 行情直播--股市资讯
 中国经济网 > 财经频道 > 外汇 > 外汇滚动新闻 > 正文
 
武建东:应对国际金融动荡 人民币应该减息和贬值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8年02月01日 08:55
武建东
    2007年笔者应邀参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领导者》杂志等举办的有关研讨会,与会学者占主流的意见是人民币应该升值。其中一些人认为为防止“热钱”冲击,人民币兑美元应该一步到位升值到1∶5,并借此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部分人认为人民币应以每年上涨8%-10%的速度缓步升值;笔者是主张人民币不应该急于升值、少升值、甚或贬值的。

    回顾中国的汇改实践,截至2007年末,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7.3046,2008年美国两度大幅减息后,1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美元对人民币1∶7.1853;欧元对人民币1∶10.6612;日元对人民币100∶6.7560,英镑1∶14.2707。也即中国实行汇改以来,虽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10%多一点,中国却仍然维持着一个以不开放资本帐户为基础的基本稳定的汇率体系。这是中国应对本次全球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本钱,也是当前部分阻断信贷危机全球传导的一个重要平衡器。为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全球金融市场调整的重大机遇,通过人民币的货币调位改革改变货币从紧的政策;实行适度减息而非加息的政策;通过要素市场的完整商品市场化运转对冲流动性过剩并治理通胀;推进人民币不急于升值、少升值、甚或贬值的政策以替代人民币的快步升值,有效地促进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全面展开。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目前扩展到全球的信贷危机、金融动荡,目前正在蔓延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其实质不是汇率问题,也不是利率问题,更不是简单的美国楼市泡沫的挤压问题,而是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分工体系的运转机制出现了问题,它也是美国全球利益调整的倾覆点,也是中国构建一个对自己更有利的全球分工体系的历史机遇。

    美国成功地建立了以美元纸币体系为核心机制的全球分工体系

    自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美国成功地建立了以美元纸币体系为核心机制的全球分工体系,美联储充分利用纸币发行权构建了超额信贷能力和消费经济体系,强大的美元纸币体系促进了美国人的消费,消费又拉动了美国的大规模进口需求;与此同时美国又通过金融市场的创造性发展,建立了全球性商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和定价体系;美国还以美元国际本位币和本国资产价格的成长构建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的逆差融资能力,由此美国借助从生产大国到消费大国的转变,建构了商品和服务市场交易的全球分工体系。美国居于这个全球分工的顶端,拥有巨大的便利和优势。从某种意义而言,美国管理世界就是造钱、花钱、借钱和圈钱。

    伯南克新年以来的两次大幅减息的本质就是维护这种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分工体系,实现全球市场的美国利益。因此,伯南克的减息决不会就此止步,年内伯南克还会进一步推进减息,低利率的实现降低了美国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难度,也将降低美国经济的成长风险。也正是基于此,美联储减息获得了阵容豪华的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的支持。

    目前的全球分工体系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国的利益,也不可能促进中国全面更好地拉动世界经济的成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国际钱库(即外汇储备),不同等级的产业体系处于全球分工链从顶端到底部的各个层次。这种分工使之不但饱受美元贬值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侵害,还使之受到大宗资源性产品涨价的输入性通胀的烦恼。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可以说是上有天,下有地,自己夹在中间。因此,这种分工体系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中国的利益,也不可能促进中国全面更好地拉动世界经济的成长。

    中国的经济较美国造钱、借钱、圈钱和花钱不同,中国的货币供给主要用于生产、投资、贸易和消费。其中国的“世界工厂”的衔号又主要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维持的,2007年中国21738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之中,全年加工贸易额为9860亿美元。这种加工贸易涉及到就业、税收增长等多个方面,它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脆弱性。因此面对全球金融动荡,中国既有责任扶助世界重建消费需求,又必然需要寻求创新发展,再创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全球分工体制,为此应适时调整从紧的货币政策,并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目前看来,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支柱可以包括六个方向,即:投资拉动、对外出口、内需增长、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全球化拓展、发展创新产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前三个方面做得比较好。后三个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为此我认为中国有必要调整目前从紧的货币政策。

    其一,应该以货币调位政策替代货币从紧的政策

    2007年中国GDP总值初步估算为24661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8910亿元;第二产业为121381亿元;第三产业为96328亿元。从经济结构而言,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占据了GDP总值的六成五以上,这种经济结构不具备条件过快、过急转型为消费经济,促进这个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都需要低成本的资金和低通胀的政策。

    维持目前中国国民生产能力运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007年底为40.34万亿元,但是这个货币供应量的余额中的11.1760万亿元是由于中国采取了强制性结售汇制和外汇占款制度造成的,它是因应1.5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发行的等额人民币基础货币。因此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上是一种复式货币本位制,其中包含美元等外国纸币的功效。也就是说中国40.34万亿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中,29万亿元是由央行根据中国经济的运转情况发行的;另外11万亿元则是因应中国目前有管制的外汇政策而采用强制性结售汇制和外汇占款制度造成的。因此有限度地改变中国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也将有效地调整货币供应量和改变货币的流动性。

    2007年底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年初相比增加了5.1902万亿元;2007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与年初相比增加了4637亿美元,为此人民银行也等额发行了3.4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它相当于200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额的六成左右。因此调整现行的强制性结售制度和外汇占款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币流动性的的治本方法,对此可以推行有比例的自主结汇制度,直接将结售汇转入企业和个人的外汇账户,同时对这部分外汇建立相应的外汇市场,建立人民币的期货体系实现预期收益与当期收益的平衡,以这种货币调位政策推进货币市场的改革。

    其二,推进要素市场的完全商品化运转,对冲中国货币流动性的风险

    中国与美国、日本、欧洲诸国货币与要素市场商品化不同,中国还不是一个国内生产要素都实现了完整商品化运转的国家,中国的主要生产要素与资产价格还具有不完整商品化运行的品格。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并不是内地整个要素市场的价值反映,构成中国目前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因素就是要素市场的半边流通性质。

    例如: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资料,我估计全国目前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大约4.2亿亩左右,这部分土地使用权已经进入市场并具有较完整的商品权利价值,但是非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大约有3.8亿多亩,它们还没有依据中国宪法规定进入市场流转。中国内地的城镇房屋和村镇房屋目前约有510多亿平方米,其中330多亿平方米的村镇房屋也不能进行商品化流转。它说明中国的市场体系仍然具有巨大的商品要素运转的空间,中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要素市场的这个商品化进程存在着不对称性,要素市场的商品化改革可以对冲中国巨大的货币流动性,它们是比发行央票、提高准备金、加息等更有效的流动性治理方法。

    面对国际金融动荡,中国土地、能源等垄断性资源的改革已势在必行,而且适逢其时。也正是基于此,中国应该有效地平衡货币供应量和要素市场完整商品化的关系,改变2008年货币从紧的政策。
来源: 东方早报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点新闻
愚人节里大胆"抄底"
·"利好"刺激下 投资者解套离场还是入市抄底?
·叶檀:投行屡猜屡中 是谁一手造就了QFII神话?
·105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 如何看待低净值基金
·卡奴+证奴+房奴+车奴="白奴" 沪白领难堪现状
·大户金矿 散户坟场 中国散户股民十大悲哀
水皮:中国神华才是祸首
     
数据载入中...
财富世界
谁动了孩子的奶粉钱
看病省钱妙招
LV08最新大片
短期融资找典当
数据载入中...
数据载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