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美国社区银行复兴

2013年12月18日 11:36    来源: FT中文网-FTChinese.com    

  去年,我去了趟波士顿,与数百位银行家聊了聊。这些银行家松散地隶属于美国的联邦住宅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体系。到那之前,我以为这会是一群多少有些低调、甚至内心有些不安的家伙;毕竟,“银行”这个词近年来可不怎么受欢迎。

  可让我吃惊的是,这些银行家各个身着职业套装,既兴高采烈,又自在安逸。那一整天,他们纷纷向我递名片,名片上醒目地印着公司名号。这些名片告诉我,他们来自几十家规模很小、历史久远、完全美资的金融集团。接着,他们大谈特谈起自己在当地社区资助兴建的住房和企业,脸上洋溢着看似真实的自豪感。

  尽管华尔街正在崩塌、政客们正努力把银行家的头往长矛上按(比喻一下),但这些金融从业者却好像是在一个平行宇宙里运营——深深根植于自己所在的城镇,用老式的方式干着自己的行当。或者,正像其中一个人告诉我的那样:“我们虽然也是银行,却与华尔街上的银行不一样。事实上,我们对华尔街那帮家伙的许多行为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要说的这个话题,在未来一年里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几十年来,美国运行着一个看上去分化得离谱的金融体系。该体系的半壁江山由那些全球性的、效率极高的、唯利是图的银行业巨头(如摩根大通(JPMorgan)、花旗银行(Citibank)等)把持;另一半则由数千家小型本地银行占据,其中许多在准政府实体——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的保护伞下从事经营活动。例如,眼下美国存在着约2500家资产不足1亿美元的金融实体(以及数量几乎相同的规模略大的金融实体)。这个数字比25年前要低——当时有1.35万家小银行——但它仍标志着,美国银行业的多样性要远胜于任何其他西方国家。

  近年来出现在媒体聚光灯下的一直是那些巨头,而不是那些小虾米——这一点并不令人意外。但在上上周,华盛顿的监管机构——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试图扭转这种局面:上上周四,FDIC公布了一项支持美国“社区银行”的新计划,包括要对这类以前研究得很少的银行加强调研。

  从某些方面来看,FDIC此举可能显得有些古怪;它就好比是在支持转盘电话机或VHS录像带。直到最近,人们(特别是那些油头滑脑的华尔街分析师)还普遍认为,社区银行注定要被资本主义进化的力量扫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以全球标准来衡量,这些实体一般较为落后,而且(往往)效率低下;另外,它们的放贷对象通常集中于某些特定的地区或行业。近些年来,这种专门化已变得不再流行,因为它可能使银行变得易受冲击。比如说,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存贷危机中,得克萨斯州等地房地产市场的下滑击垮了许多小银行。

  然而,就像服饰、音乐或美食一样,金融业也容易受到流行周期和潮流变换的影响。所以,尽管大家曾一度认为,成为全球性的、贪求利润的、多元化经营的银行业巨头是正确的做法,但在近来的危机之后,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和约翰?维克斯爵士(Sir John Vickers)等人眼下正在推动再次对银行职能进行分割。同时,打造“小型”、“本地”、“专业”或“精品”银行的想法不再是禁忌;相反,社区银行符合时代潮流是有着充分的经济和政治原因的。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就业问题。“尽管资产不足10亿美元的社区银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低于11%,但其向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却占到全行业的近40%,”FDIC代理主席马丁?格伦伯格(Martin Gruenberg)最近表示。他指出,这使得社区银行在创造就业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另一个因素是政治。信贷危机爆发那一天距今已有5年了,有些政治家开始意识到,无休止地痛骂银行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如果你想推动经济发展,你就需要贷款的帮助。但是,目前渴望拥抱华尔街的政治家仍寥寥无几。“社区银行”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替代选择,让政府既能够谈论金融业,又不致得罪选民。

  当然,那道仍需解答的60万亿美元的问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社区银行是否真的有意义。而这正是FDIC在努力(这一努力值得称赞)解答的问题。批评人士认为,社区银行仍然效率低下,还存在业务过于集中的危险。支持者则反驳道,社区银行在评估信贷风险方面和银行业巨头们做得同样好(甚至比后者做得更好),这是因为它们熟悉自己的客户,同时它们的首席执行官们享受不到“大到不能倒”的保护,因而明白自己必须要保守一些。但有一点显而易见,那就是这些社区银行不大可能很快消亡。换言之,在如今的美国,“银行家”一词的含义很广——并非所有(甚至并非大部分)这些含义都与丑闻沾边。


(责任编辑: 毛宇舟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