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谁绊倒了大公国际?公开叫板美国三大评级机构8年后陷“生死局”

2018年08月20日 21:21    来源: 时间财经    

  同一天,大公国际收到证监会和交易商协会的罚单。

  

  中国首家主权评级机构正“名声扫地”。

  近日,中国老牌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在同一天,接连收到了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简称“交易商协会”)和证监会的处罚通知——因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违反独立原则等,大公国际被两部门责令整改,同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大公国际全名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据官网介绍,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同时,大公国际也是第一家向全球提供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的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财政部推荐参加亚洲债券市场建设的评级机构,是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改革,争取国际评级话语权的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代表。

  处罚曝光后,大公国际当天公告回应称,将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按要求逐项对照、彻底整改,并认真研究解决行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业务和工作完全合规合法、稳步有序推进。公告中还提道,大公国际已将需要说明的问题申诉材料提交有关部门。

  部分业内人士向时间财经表示,处罚确实对行业形成了一定的震荡效应和威慑作用。监管此次加强对境内评级行业自身行为准则规范的管理力度,监管可能也在反思,中国这种由发行人付费评级模式的弊病。

  在停业整改的一年中,大公国际既面临无新增客户,又面临老客户的流失,双重压力下,这会成为大公国际的滑铁卢吗?

  评级不独立

  交易商协会通知称,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经两次自律处分会议审议,大公评级上述行为明显违反《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业务自律指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自律处分规则》相关自律规定,违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影响负面,决定给予大公评级严重警告处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暂停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

  

  交易所商协会称,信用评级机构直接为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背离独立原则,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相关自律规则所禁止。大公评级的违规行为,违反行业规范、业务规则和合规运行基本要求,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在上周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近日,北京证监局联合中国证券业协会对大公国际开展了专项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发现大公国际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大公国际与关联公司公章混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二是在为多家发行人开展评级服务的同时为发行人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有违独立原则;三是部分高管人员及评审委员会委员资质不符合要求;四是个别评级项目底稿资料缺失,模型计算存在数据遗漏等。

  上述问题违反了《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北京证监局依据《暂行办法》拟责令大公国际限期整改,期限一年,整改期间不得承接新的证券评级业务,更换不符合条件的高级管理人员。目前,北京证监局已完成行政监管措施告知程序,相关后续工作正依法推进。

  “民族大公”

  据官网介绍,大公国际拥有员工600余人。在中国大陆设有32个分公司,市场服务覆盖全国。海外已开设欧洲、香港两家分公司,10余家分公司正在筹建中,初步形成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总额度逾万亿元。

  大公国际资质牌照齐全,拥有中国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拥有欧盟、香港等境外评级牌照,总共有9个,具体如下:

  1、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认定的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2、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银行间市场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3、中国证监会认定的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信用评级机构

  4、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借款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5、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机构

  6、国家发改委认定的担保公司信用评级机构

  7、中国保监会认定的保险公司投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

  8、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批准的欧盟评级牌照

  9、香港证监会批准的香港评级资质

  一直以来,大公国际以民族品牌自居。大公国际自称,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自主研发主权评级标准并首次发布国家信用等级,被誉为一支新兴评级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大公国际名声大噪,责源自2010年敢于与美国三大评级机构公开叫板。那年7月11日,大公国际发布了一份“50国信用评级报告”,是第一个非西方国家评级机构首次向全球发布国家信用风险信息,石破天惊,从此声名鹊起。

  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的独辟蹊径,杀出一条“民族评级”血路。这也是为什么大公国际的头顶始终环绕着毁誉参半的“风格激进”头衔。

  目前,在大公国际国际业务的主权评级中,已发布144份主权信用评级。根据公司预告,本月28日,大公国际“国家信用评级发布会”将在北京鹏润国际大酒店举行,届时将全球首次发布42个国家信用评级报告,涵盖全球信用风险链上最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发布全球国家信用风险研究报告、偿债来源与负债平衡指数以及信用危机指数。大公国际的主权信用评级报告数量也将达到186份。

  不满处罚?

  大公国际受到处罚后的第二天,网上流传一份《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紧急报告》(简称《紧急报告》),签发人为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时间为8月2日。

  

  《紧急报告》全文主要内容(有删减)如下。

  尊敬的易行长:

  首长好!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一个成立24年的知名评级机构,也是唯一在国际舞台捍卫中国评级话语权的民族品牌。鉴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故斗胆向您反映有关情况。

  今年3月以来,交易商协会称2家企业级别调整引起市场质疑而派人调查大公,发现了3件合同管理问题。7月30日对大公出具“处分意见书”,称给予大公严重警告处分和暂停相关业务一年的处罚。大公存在的管理问题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后果,但交易商协会处罚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问题性质。

  由于大公行业特殊,此举可能成为诱发系统性风险的导火索。大公近年评级涉及几千家企业和上千万投资人,目前客户存量发债规模为10万亿人民币,约占中国债券市场规模的五分之一。对大公不当处罚,可能向市场传递大公评级失真的错误信号,引起投资人对债券评级真实性、可靠性的严重质疑,不排除引发债券市场竞相抛售,从而导致全国数万亿债务出现“雪崩”和“多米诺骨牌效益”的连锁反应,几千家企业和上千万投资人可能蒙受巨大损失,甚至酿成国家重大债务危机。

  同时,对大公资信的不当处罚,将毁掉一个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品牌。大公资信是中国唯一发布国家主权信用评级标准、拥有欧洲国家和香港信用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先后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主权信用评级。2010年以来,大公针对美国债务危机加剧,4次下调其主权信用级别至BBB+。2017年5月,大公针对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由Aa3下调至A1、冲击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果断宣布维持我国本、外币主权信用等级AA+和AAA。如果处罚失当搞垮大公,这是美国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甚至为美国打贸易战攻击我国提供口实。

  我们请求,首长在百忙中关注此事。盼望党和政府对评级机构加强指导扶持,尽快取消对大公的不当处罚。大公将坚决贯彻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严格遵守各项监管制度规定,为中国评级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时间财经无法证实该份《紧急报告》是否出自大公国际,是否是前面公司公告中提到的申诉材料中的一部分。但从《紧急报告》内容看,主要还是喊冤,大打民族品牌、甚至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相“要挟”。却没有对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回应。

  大公滑铁卢?

  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信用债券市场违约兑付频发,评级机构难咎其责。针对证券评级机构存在的评级虚高、评级泡沫,未能有效揭示信用风险等突出问题,监管机构也开始大力整顿信用评级行业。2018年6月,证监会、央行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三大监管机构首次联合,启动对证券评级机构的2018年度常规现场检查。

  而今年以来,大公国际的多个评级事件也让市场充满质疑。

  2017年下半年,“新光债”由于主体流动性问题,被机构投资者质疑,且被市场视为垃圾债,中债估值收益率一路上行。在债券收益率奇高的背景下,2018年3月,大公国际上调新光的主体评级至AA+,市场一片哗然。

  今年2月,西王集团发行短融期间,大公国际将西王集团的主体评级由AA+/负面大幅下调至AA/负面。大公国际是在申购日结束后、缴款日开始前,公布下调评级的公告,直接导致西王当期短融取消发行。当时市场盛传,西王集团遭遇评级下调的原因是不愿意花近千万的评级费。但8月3日,大公评级又上调了西王集团的评级至AA+,评级展望调整为稳定,可能与齐星担保的问题解决有关,也可能……

  此次大公被处罚,根据财新报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公评级内部人士向监管部门举报,挂钩评级向企业兜售一套数据管理咨询系统。多家企业抱怨,这套系统费用要数百万,另外每年还要追加数十万的系统服务费。

  大公国际对网贷行业的评级也曾被打脸。

  2015年1月21日,大公国际旗下的大公信用数据有限公司(“大公数据”)发布了266个网贷平台黑名单和676个预警名单。名单发出当天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表示,大公数据尚未说明相关的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亦未披露评价模型的可信度及历史数据拟合情况。面对协会质疑,大公数据并未理会。半年后,大公数据再将40家网贷平台“拉黑”,涉及到信息披露不充分、偿债能力无法评估等关键问题。

  然而,2017年5月,大公国际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筹备三年的丝路互金网正式上线运营。丝路互金网的运营主体同样是上述发布网贷黑名单和预警名单的大公数据。

  一年内没有新业务,存量业务面临发行人抛弃风险,这次处罚是否会成为大公国际的一次滑铁卢呢?可以参考的是,2006年,福禧债事件发生后,作为该公司评级机构的上海远东资信,部分债券评级业务被央行暂停。上海远东资信从此一蹶不振,退出银行间市场债券评级舞台。

  同时,也有人将大公国际的受罚归因于行业的发行人付费盈利模式。

  对于信用评级机构的本质,没有比电影《大空头》说的更直白了。次贷危机前夕,空头们寻到标准普尔,质问:“那些次贷的违约率明明正在恶化,为什么住房抵押债券的信用评级仍在AAA级?”

  标普老太太打了一阵官腔之后,无可奈何地回答:“如果我们不给银行AAA评级,他们转过街角就去了穆迪。”

  空头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信用评级大商店。”

  金融危机后,投资人付费模式在发行人付费广受市场质疑中重新获得重视。各国监管当局和专家学者陆续提出了多种解决信用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的办法,由于独立性优势和长期的行业实践经验,投资人付费模式在国外获得监管部门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同,生存环境有所改善。

  此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在《债券市场的机制建设》一文中也曾表示“提高评级公司揭示信用风险的能力”,特别强调要“继续改进和推广投资人付费机制”。

  文章称,投资人付费模式对于信用评级行业而言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评级行业起源之初实际上就是采用投资人付费,即便在逐步演变到发行人付费机构寡头垄断的格局之下,投资人付费模式仍在行业中占据一席之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强化评级行业监管成为各国共识,投资人付费模式因其在保持评级机构独立性方面的优势,重新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此,中国立足于国内市场环境、评级行业实际情况,在吸取国际探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亦开始探索评级行业的付费模式改革。(北京时间财经 曾福斌)

(责任编辑:华青剑)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