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永安行”二次冲刺IPO 单车付费收入仅占营收0.05%

2017年04月12日 13:46    来源: 私募通     王楠

  私募通4月7日消息,证监会官网消息显示,5家公司首发申请过会,其中共享单车永安行在列。这意味着,共享单车市场摩拜和Ofo鏖战正酣的时候,永安行走上IPO之路,离资本更近了一步。

  上月24日,共享单车永安行向证监会递交招股说明书,被外界称为共享单车“第一股”。招股说明书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公司实现总收入分别为3.81亿元、6.2亿元和7.74亿元,复合增长率1.26倍;同期净利润分别是0.68亿、0.93亿元和1.17亿元,复合增长率72.06%。由招股说明可以看出,目前共享单车公布的数据中,永安行是唯一盈利的共享单车公司。粗略计算,其近两年净利润率保持在15%左右。

  永安行单车用户付费收入仅占营收0.05%

  从业务模式细分来看,永安行目前主要有四项业务,分别为销售公共自行车系统业务、提供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服务、用户付费的共享单车业务和骑旅业务。

  其中,系统运营服务收入最多,2014年-2016年实现2.36亿元、3.96亿元和5.3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62.08%、63.92%和68.92%;

  其次为销售公共自行车系统业务,近3年收入金额分别为1.44亿、2.23亿和2.39亿元,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37.92%、36.08%和30.9%。

  从业务结构看,用户付费共享单车业务收入,仅占永安行2016年营收的0.05%,绝大部分收入仍来自面向政府客户的有桩自行车服务。

  事实上,这并不是首次提交IPO申请。此前,永安行已经于2015年6月披露过IPO招股书申报稿,但IPO排队已经20多个月仍未通过。那时,共享单车并未火热,选择此时更新IPO申报稿,有观点认为,可能是永安行希望借着目前共享单车的迅猛势头再次冲击IPO。

  第一梯队猛烧钱;第二梯队融不到资

  从 2015 年下半年至 2016 年上半年起,以 ofo、摩拜单车为首的一批无桩共享单车服务提供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一二线城市及大学校园内陆续推出用户付费共享单车。紧接着优拜单车、小鸣单车、小蓝单车、骑呗等多家共享单车诞生。

  共享单车概念从一面世就受到资本的疯狂追,根据私募通(微信ID:pedata)数据库显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ofo和摩拜已经分别完成7轮和5轮融资,而其他后来者单车企业也或多或少都拿到了资本市场的融资。

  私募通统计了以上8家共享单车行业主要企业的融资情况,融资轮次达28次,融资金额已超过100亿人民币。

  但是经过一年的混战,共享单车市场目前主要由摩拜和ofo两家主导,合计占市场份额已超过90%,合计投放单车超过130万辆。随着天气的回温,使用共享单车的用户越来越多,摩拜和Ofo也在不断推出从免费骑到红包车等吸客活动,共享单车大肆的烧钱抢用户的行为让盈利模式成谜的摩拜和Ofo更加扑朔迷离,摩拜的创始人更是多次公开表示,目前不考虑盈利。

  巨头况且如此,那入局共享单车的第二梯队又如何?

  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的酣战程度从落地在街头的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就可以看出,第二梯队共享单车行业并不缺乏弹药,共享单车的竞争还一度被业内比喻为“彩虹大战”,但这场战役就没有持续多久,在今年3月底似乎戛然而止了。

  面对摩拜、ofo这样的行业巨头,二线共享单车企业显得十分无力。“国内共享单车城市1至3公里的短途市场,再有机会是不大可能了。” 骑呗CEO吕城江表示, “其他十几家全加起来总共二三十万辆,30万对摩拜、ofo来说是一周的产量。他们的产能实在是太高了,没有很好的替代方案的时候没法和他们竞争。”

  骑呗目前已经在和摩拜、ofo中的一家谈合并。对于二三线共享单车企业而言,需要担心的不只是投资人可能不会继续投钱,还要担心投资人可能撤资。今年2月,卡拉单车发布声明称其投资人已经撤资,卡拉单车所投放的城市为四线城市。此前业内人士分析,共享单车的未来除了倒闭、合并、上市公司收购之外,可能出现政府收编。

  创业型共享单车捉襟见肘的同时,永安行的牌却打得“妙”。在共享单车概念大火的时候,永安行似乎并未参与其中,然而在巨头烧钱大战不止的时候,永安行却借着目前共享单车的迅猛势头二次冲击IPO。

  与创业型共享单车不同,永安行是一家成熟的自行车企业,有着明晰的盈利模式以及正向现金流。因此,有人分析,共享单车大战之后,一旦陷入到政府牵头收拾残局的地步,那么,拥有政府优势、再加上“上市红利”,“永安行”目前看起来似乎顺风顺水。

  永安行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方式,让很多共享单车陷入到尴尬之境。但永安行上市,不妨看做是给摩拜和ofo的变相压力,投资人也许会以此为参照,敦促共享单车玩家将盈利时间点提前,毕竟一味的“烧钱吸客”是最危险的经营之道。

  来源:私募通 作者:王楠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