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湖北宜化治污闹乌龙 困局难解

2016年12月25日 12:51    来源: 和讯网    

  湖北宜化“污水直排长江”的环境违法问题遭到媒体曝光后,不仅引发了社会舆论的热议,同时还为公司带来了250多万元罚款及停产整改。不过,《红周刊(博客,微博)》记者发现,湖北宜化及其子公司在治污方面早已“劣迹斑斑”,甚至还因此与公益性环保组织“绿发会”对簿公堂。

  此外,置身于传统重工业行业的湖北宜化近年来还饱受产能过剩影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尿素产能8000多万吨左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6000万吨。在主营业务行情低迷的重压下,湖北宜化的治污困局将如何破解?

  公告乌龙

  12月2日晚间,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毒水扼杀生命河”为题报道了长江沿岸的部分不法企业向长江中偷排工业废水的情况,在被曝光的企业名单中就有“中国氮肥第一股”之称的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湖北宜化”)。

  针对央视的报道,12月5日,湖北宜化发布《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公司环保问题的说明》,在这份“澄清公告”中,湖北宜化表示,新闻中涉及的三处排水口只有一处为公司所有,且该处排水口排出的是热电锅炉汽机间接冷却水,不与物料接触,与长江水同质,不存在pH值、COD、氨氮超标的情况;此外,湖北宜化还建有3套污水处理装置,即使满负荷生产时也能够实现达标排放,“长期以来,公司内测数据和政府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均为合格”。

  湖北宜化通过公告的形式自证清白,且把环境污染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不过,仅在被央视曝光的十几天后,湖北宜化就被一份来自宜昌环保局的处罚决定狠狠地“打了脸”。

  12月17日,湖北宜化发布了关于收到《宜昌市环境保护局行政处罚及停产整治事先(听证)告知书》的公告。《告知书》显示,经宜昌市环境监察支队现场调查,发现在12月2日晚,湖北宜化对气柜造气废水进行消纳,导致大量造气废水通过循环水池满溢至雨水沟经山洪沟排入长江,经采样分析,COD浓度达3470mg/L、氨氮浓度达1124mg/L、总磷4.62mg/L,属水污染物超标排放,构成环境违法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宜昌市环保局对公司处以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五倍的罚款,即人民币252万元;并责令公司停产整治,在停产期间针对存在的环保问题进行整改。”

  先前强调自己各项环保数据合格的湖北宜化,立即“改口”:12月2日晚水污染物超标排放原因是老厂区置换过程中造气循环水液位控制不当出现漫液情况导致,属于偶发性事件,公司已于12月2日事发当天已完成整改,并已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宜昌市环保局。

  那么,湖北宜化如何解释自己曾经的自证清白的依据?记者就此致电湖北宜化,但电话始终没有接通。

  深陷环保违法“魔咒”

  虽然湖北宜化把以上事件称之为“偶发性”事件,并宣称“公司内测数据和政府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均为合格”,但事实却是,湖北宜化及其子公司近两年的治污违规情况非常频繁。

  《红周刊》记者登录宜昌市环境保护局官方网站后发现,自2015年初至此次被央视曝光之前,宜昌市环境保护局针对湖北宜化的污染问题向猇亭区环境保护局下达的督办通知就已经有7份,而宜昌市环境保护局直接向湖北宜化出具的《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也有5份,内容直指湖北宜化大气污染物及水污染物超标排放、治污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发生故障后未按规程进行检修等环境违法行为。宜昌市环境保护局因此还向湖北宜化出具过行政处罚决定书、限制生产决定书和停产整治决定书。而涉事主体不仅包括湖北宜化,其子公司湖北宜化肥业有限公司和湖北宜化江家墩矿业有限公司也牵涉其中。在湖北宜化保险粉厂去年年底偷排废水被曝光后,其相关责任人还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

  如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湖北宜化屡屡陷入环保漩涡,甚至还因此发生过责任纠纷。根据湖北宜化于今年4月份披露的《关于收到环境民事公益起诉状的公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称“中国绿发会”)状告湖北宜化在2015年9月29日将生产废水倾倒于湖北宜化肥业有限公司磷石膏渣场导致废水渗入磷石膏,污染面积达500亩,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对水库和长江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对于诉讼的进展情况,记者致电中国绿发会,不过对方得知记者来意后,便以“此时正在妥善解决”为由,婉拒了记者采访要求。

  虽然纠纷至今悬而未决,但是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6月份,湖北宜化曾与中国绿发会自愿达成过和解协议。根据协议,湖北宜化同意对涉事保险粉生产线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修复,同时加强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力度,在宜昌设立500万元峡江生态保护专项资金。

  可是随后不久,负责审理该案的汉江中院决定再度开庭审理“环境污染责任纠纷案”。对此,湖北宜化在9月13日的公告中表示,今年5月24日在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公司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自愿达成和解协议,但“在本案和解协议公告期间内,原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对和解协议反悔,要求继续审理本案”。

  对于“终止和解,请求法院开庭审理”,中国绿发会也有自己的说法。“在协议公告期间,绿发会接到大量社会公众、志愿者的来电来函,反映湖北宜化仍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并对协议提出质疑。绿发会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新证据及意见非常重视,并立即启动与两被告的协商程序。在法院主持下,经多次协商,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在此情况下,绿发会决定终止和解,请求法院开庭审理。”

  《红周刊》记者发现,湖北宜化一边因环境污染多次被监管部门警示,甚至身陷诉讼,而另一边却每年领取由政府发放的高额治污补贴。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湖北宜化每年收到政府补助分别为1.10亿元、9820.69万元、9865.52万元,而经记者粗略计算,其中的污水处理、烟气脱硫等与污染防治直接相关的补助项目每年均超过500万元。

  外界有观点认为,对重污染企业来说,排放不达标的现象确实时有发生,但湖北宜化环保违法问题屡禁不止,其根源还是在于环境监管部门处罚力度太小。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也表达了相同观点,他认为,企业违法问题屡禁不止,源于违法成本低和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特别是我了解到的一些地方,基层部门执法能力实在太弱,甚至一些地方的执法部门连最基本的配备都没有,这让环境监管部门如何及时有效地行使监督权?”

  不过,宋清辉同时表示,国家相关政策对污染的限制正在趋严,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污染企业的底线意识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由于企业寻求更高利润、监督不严和地方环保部门监管缺位等原因,偷排漏排的情况依然呈现出多发频发的态势,亟须提高犯罪成本,严厉打击。”宋清辉对记者说。

  环保困局

  对于环境污染行为屡禁不止,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排污成本对于化工企业来说压力较大。“化工企业排污成本在正常情况下约占到企业利润的20%甚至更多,随着环保支出成本增加无疑将吞噬更多企业利润,企业若按标准排污,成本消耗过大,一些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违规偷排,来保证获利也就在所难免了。”以湖北宜化为例,《红周刊》记者发现,湖北宜化2011年至2015年,每年的排污费分别为552.51万元、1382.06万元、1717.10万元、1216.68万元和3064.73万元——近五年来排污费用呈现升高趋势,其中2015年排污费和净利润之比例,达到了近90%!

  据记者了解,湖北宜化2013年至2015年在扣除非经常损益之后,净利润则由盈转亏,分别为-1550.92万元、-4493.06万元以及-3471.48万元。此外,根据湖北宜化在10月31日披露的三季报则延续了公司上半年业绩的颓势。公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128.40亿元,同比下降7.06%,净利润1837.20万元,同比下降46.82%;而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45.89亿元,同比下降11.12%,净利润228.59万元,同比下滑高达73.75%。

  在湖北宜化业绩持续下滑背后,是其主营产品所处行业的整体颓势。中信建投化学制品行业研究员罗婷认为,粮食和尿素价格在今年双双跌到近10年低点,尿素价格在每吨1200元价位上与生产成本倒挂,市场上超80%的企业都面临亏损,其中,中小尿素生产企业大幅亏损,而大型企业现金流压力大,降低生产,尿素开工率持续降低。

  此外,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也认为,湖北宜化几个主要产品,如尿素、PVC、烧碱等都处于行业明显过剩状态,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率都在30%以上,“这几个产品价格已低迷多时,价格虽有上涨预期但也不及上游煤炭价格上涨幅度”。对此,在深交所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问及“尿素、磷酸二铵等产品价格涨幅能否足以覆盖前期成本上升幅度”,湖北宜化未对此作出回复。

  以上种种困局构成了湖北宜化偷排污水的背景图,而湖北宜化将如何从这种种困局中脱身,考验的不仅是其自身,还有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