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

国务院部署加快民企上市和再融资审核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支持,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信心。1、支持资管产品、保险资金依规参与处置...
金融机构出招纾困 民企融资坚冰望松动

  银行、保险、券商、基金等各金融机构也纷纷出招参与纾困。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发力方向确定,尤其是多个部门“几家抬”局面形成后,民企面临的融资坚冰有望逐渐松动。

  还有分析认为,纾困资金的涌入主要以监管为主导,目的是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从主体来看,设立资管计划的公司是受益的,因为可以通过折价参与民企发展,用时间换空间,长期来看可以获取大额收益。

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人民银行积极支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债券信用增进公司等机构,在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运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多种手段,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改善营商环境、督导民营企业规范经营中的作用。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始终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积极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推动债券市场品种创新,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传导机制,提高民营企业金融可及性,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政策支持
高层密集表态挺民企 多方“输血”缓解融资难

高层密集表态挺民企 多方“输血”缓解融资难

10月份以来,中央及部委密集表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措施缓解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郭树清提"一二五"目标:民企每年可多获1.43万亿贷款

11月7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一二五”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管理,更好地发挥引导规范增信作用,财政部昨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管理的通知》表...
为纾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困境,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交易所债券市场已经推出纾困专项公司债券,截至目前,已有2只纾困专项债发行,合计18...
央地密集发力并非“大水漫灌”。业内人士表示,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正引导民企通过跨领域优化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公司管理等方...
机构出招
金融机构多箭齐发支持民企

金融机构多箭齐发支持民企

今年以来,受一系列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压力加大。可喜的是,围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等方面的要求,各地、各部门出实招、动真格,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发力,提出了多方...

宁波银行加大力度支持民营小微发展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多部门近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各家银行也在积极行动。宁波银行在各级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扎根区域实体经济,将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作为服务的重点,持续增加...
对于A股市场而言,金融机构身份非常特殊,其既是“位高权重”的大蓝筹,又是市场流动性(穿透后)的重要来源。因此,金融机构的一举一动...
国常会决定进一步实施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举措后,央行发布落实政策通知表示,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
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短期流动性背景下,近期11家证券公司拟出资设立系列资管计划,主要用于化解民企股权质押风险等流动性压力,实现持...
市场声音
刘哲:民企基本面没有问题 只是短期流动性问题
刘哲:民企基本面没有问题 只是短期流动性问题    证券日报与中国经济网今日联合举办“结构性去杠杆和债务风险化解”座谈会,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出席并发言。刘哲认为,信用危机是这次民营企业信用风...
刘向东:民营企业发展在新动能培育方面有新突破
刘向东:民营企业发展在新动能培育方面有新突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民营企业发展在新动能培育方面有新突破,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今后应加快...
皮海洲:化解民企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任重道远
皮海洲:化解民企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任重道远    “管理层在积极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的同时,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比例作出严格规定,并且要把质押比例的高低与上市公司及大股东的诚信度及风险等...
李锦:国企民企共同开辟"国民共进"新局面
李锦:国企民企共同开辟"国民共进"新局面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把国企与民企对立起来,把二者看作利益对立者。实际上,国企民企之间的关系并...
更多报道
独家报道
金融深一度——合力化解股权质押风险
降低企业成本 激发市场活力
央行降准 助力实体经济融资
联系我们

中国经济网财经部          电话:010-81025111   传真:010-81025112   邮箱:cj@ce.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