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 岳
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三次定向降准(第三次将于7月5日实施)、一次支小再贷款定向降息以及一系列维稳流动性的措施,虽然没有改变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但在实际操作上已经是中性偏积极了。6月28日,央行发布的今年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第二季度公报对之前的政策表述进行了调整,明确将之前反复强调的“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改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笔者认为,央行果断调整流动性管理目标,其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稳定市场预期,当然也包括资本市场的预期。这也是对金融监管“一盘棋”的最好诠释。
对于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可能出现的微调,笔者曾对此做出过分析。如6月14日在《证券日报》刊发的《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变化 货币政策可稳健中性偏积极》一文就明确提出,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下,央行有必要在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取向的同时,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偏积极一些,以满足国内各领域对流动性的合理需求。随后,央行于6月24日宣布通过定向降准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小微企业融资。
再如6月25日在《证券日报》刊发的《央行划出五项重点工作 降准是标配恐还有大招》一文提出,央行除了继续采用降准或定向降准这个标配货币政策工具外,恐怕还要动用其他备用或创新工具,积极稳妥深入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进程。当日下午,央行、银保监会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推出了支小再贷款定向降息等措施。
之所以不厌其烦的述说上述内容,是为了说明此次央行调整流动性管理目标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对前期工作成效进行充分总结后根据实体经济、金融市场的需要而做出的调整,是对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做出的最新阐释。
在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公报中,除了流动性管理目标有所调整外,还有一些措辞上的变化。比如货币供给总闸门由之前的“切实管住”调整为“管好”。这一变化直接为新的流动性管理目标“合理充裕”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后续,若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稳定有需要,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都有可能被适时适度启用,包括已经成为标配的降准(定向降准)及其他流动性管理工具,当然也包括价格型工具。
此外,与去年货币政策委员会第四季度例会公报(今年第一季度例会未见央行公布)相比,本次例会还有一些变化,比如强调“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的同时,“要松紧适度”;将之前的“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优化为“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增加了“主动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金融业发展活力和韧性”的内容。
尤其是本次例会取消了此前一直强调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表述,进而更加强调“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且提出要“稳定市场预期”。笔者认为,这一变化体现出监管层对资本市场的呵护,对稳定市场预期有积极作用。资本市场是一个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场所,片面强调它的融资功能显然不利于市场的稳健发展。
在6月19日A股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央行行长易纲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资本市场有条件健康发展,我对此充满信心。”笔者以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做出的这些微调,是A股市场主体及各关联方乐于见到的,对稳定市场预期及市场的稳健发展具有积极且重大的意义。
6月29日,A股市场对流动性管理目标等内容的调整做出回应,出现久违的普涨局面。这或许是A股绝地反击的开始。
(责任编辑:蒋柠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