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动力新老交替,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多元。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亦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型调整的关键时期。
对处于国民经济命脉位置的银行业而言,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事关重大,既不能逡巡不前,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要走一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之路。
首先,银行业对外开放十分必要。需要看到,尽管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迅速,但中国金融业整体开放程度还比较有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还不够充分。在一些涉外贸易投资领域,国内不少商业银行“体量小”“经验少”,而外资银行又“做不了”或“吃不着”。
例如,尽管中资银行在全球的网点越来越多,但是初来乍到的中资银行在外国当地的商业基础、人脉关系、行为方式却不一定十分成熟。在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时,在华的外资银行就可以通过与其境外母行或联行开展集团内跨境协作,为相关客户的关系维护、商业洽谈、沟通联络等提供帮助,协助境外母行或中国本土银行为中资企业客户在境内外提供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协作将有助于提升在中国银行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与此同时,银行业对外开放又十分敏感。通常来讲,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既直接与普通老百姓的财产打交道,又是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因此银行领域开放步伐如果过快,甚至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匹配,也很容易得不偿失。
比如,中国本土银行大都以独立法人形式存在,如果允许外资银行以分行形式经营人民币零售业业务,那么就会存在二者在经营成本上的不平等。因为中资银行作为法人机构,需要有充足的资本金,而外资银行分行则没有资本金约束,从而形成事实上的“超国民待遇”。与此同时,如果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流动性比率等重要指标方面不能对内外资银行一视同仁,则外资银行从境外调集资金在境内放贷的行为就难以获得有效监管,这显然会增加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因此,建设有利于维护金融业公平竞争的监管环境,实行全过程的国民待遇,切实把握好对外开放与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平衡,是银行业对外开放持久有序、事半功倍、互利共赢的重要前提。
随着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的经济活动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正日益紧密。在此背景下,中国监管层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将有助于中资企业在境外进行上市、发债、投资并购等行动时获得更优质、更多元的金融服务。这对中国国内银行业不断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而言亦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可以预见,在“步步为营”的开放节奏下,中国的银行业必将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贡献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