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震荡弱反弹时间窗口尚未关闭

2016年02月16日 07:5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全球市场在经历“惊魂一周”后都迎来了明显的反弹,其中日经指数周一更是大幅反弹7.2%,创2008年来最大涨幅。在此背景下,尽管A股早盘大幅低开,但沪指并未再创调整新低,而是在探至2682点处寻得一定支撑,并震荡走高, 创业板 指更是收盘上涨近1%。不过两市量能出现进一步萎缩,显示市场观望情绪依然相对浓厚。总体而言,虽然目前市场的风险偏好难以快速回升,但A股震荡弱反弹的时间窗口仍未关闭,在控制仓位的前提下,超跌反弹仍是短期可以适当把握的重要主线。

  制约因素有所减弱

  相较于国际市场的大幅波动的影响程度而言,对国内市场影响更大的仍在于自身政策及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专访时表示,国内投资仍有望保持在高位,且基本面支持人民币走强,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事实上有所升值,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基础。未来汇改的核心方向仍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央行心目中并没有一个模型测算的最优汇率水平。相机抉择成为未来汇率政策亦或者是货币政策的核心因素。因此,尽管近期 全球金融市场震荡加剧,但人民币汇率趋稳的背景下,国内市场的紧张情绪已经出现了明显缓解。

  除此之外,对于经济基本面而言,由于前期政策的重心在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市场担忧由此引发经济下行,而节前央行再度宣布下调首套及二套房首付比例的逆周期政策,对于短期二三线城市的 房地产 去库存或有相应的刺激作用。事实上,从春节长假期间的房地产成交量上看,成都、武汉等二、三线城市的成交量增速上涨明显,显示政策已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这有利于稳定市场对于短期经济稳增长的过于悲观预期。

  因此,尽管近期全球金融市场震荡明显加剧,导致投资者避险情绪明显提升,但A股自身超跌下的技术性反弹的内在需求依然存在。再加上稳增长举措有所发力、短期汇率担忧有所缓解的背景下,市场悲观情绪面临一定程度的修复,短期指数震荡弱反弹的时间窗口并未关闭。

  博弈高弹性个股

  基于市场震荡弱反弹的时间窗口仍未完全关闭的市场判断,短期市场仍将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机会。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市场的博弈性质更多的是基于场内资金的存量博弈,并且制约市场走势的中期因素仍未明朗,也必然意味着市场中的机会是交易性的,而非趋势性机会。因此,机会把握的前提是仍需继续控制好仓位,在博弈品种上,建议从超跌反弹思路上,把握高弹性个股机会。

  首先,从供给侧改革思路把握个股机会。供给侧改革毋庸置疑是2016年以来最热的词汇,并且正演变成市场的主题性机会,相较于去产能任务更为繁重、短期对于企业基本面改善难以见效的判断上看,钢铁、煤炭等板块的总体机会依然乏善可陈,相反,在黄金品种的带动下,一些相对产能过剩不那么严重、供求格局更容易调整的小金属如锗、锌等品种,容易引发市场更大的关注。

  其次,从业绩角度把握高性价比个股机会。股偐有云:“涨时看势,跌时看质”。在今年一月调整中个股泥沙俱下的同时,不少优质成长个股被错杀,尤其是2015年年报业绩有望继续维持高增长或者超预期的品种。在经过大幅下跌过后也再度彰显其性价比优势,有业绩的品种在反弹过程中有望走势更强。

  最后,从筹码博弈、技术角度上,投资者宜遴选调整相对充分、已充分换手的次新股品种。


(责任编辑: 向婷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超跌反弹不宜追高      2016年02月06日
  • · 天信投资:急跌之后 必有反弹      2015年01月19日
  • · 探底回升 反弹将再次展开?      2014年07月09日
  • · 反弹一日游 2000点再受考验      2014年05月23日
  • · 流动性改善有助反弹      2014年02月11日
  • · 阶段性反弹有望延续      2014年01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