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2018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2018年06月05日 15:07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由《银行家》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2018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于2018年6月2日在北京永泰福朋喜来登酒店举行。

  为全面审视中国银行业在新时代金融科技助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取得的发展与创新成果,研讨未来转型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2018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以“新时代 新金融 新科技——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主题,重点讨论新时代、新金融、新科技背景下金融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近年来,严监管及正本清源逐渐成为关键词,包括理财、表外、同业在内的一些乱象得到有效规范,监管套利等行为遭严查整治,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网贷“急刹车”、消费金融整合、P2P合规化等同样是业内的重要事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党的十九大报告为金融监管之路指明了方向。金融精准扶贫全面推进、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定向降准等领域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条件的频出,亦体现了国家对于金融行业的期许和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是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金融的深层融合不断打破现有金融行业的边界,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重塑金融产业生态,深刻改变着金融服务的运作方式。这是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金融创新的方向务必要和科技相结合,“无科技不金融”已成为金融行业的共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模式与效率,昭示出新科技的巨大张力,必将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金融机构必须紧紧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2018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午的论坛以“科技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主题,围绕当前我国的经济热点话题,诸如“科技创新助力金融的‘品质革命’”“科技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金融科技发展”“金融科技创新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提升”“金融科技创新推动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等议题展开讨论。

  王松奇系《银行家》杂志社主编

  上午的论坛由《银行家》杂志社主编王松奇主持并发表致辞。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原司长盛松成,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中国建设银行营运业务总监牟乃密,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兼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罗勇,郑州银行金融研究院院长范大路,台州银行市场总监王伟文,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裁闫敏,蚂蚁金服蚂蚁金融云总监娄恒,易宝支付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唐彬,网信集团CEO、丰收科技集团董事长盛佳,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华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上午的论坛还发布了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研究报告,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新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军辉参与发布。论坛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如何应用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表了真知灼见。

  盛松成系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原司长

  “数字货币的成本和后果,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原司长盛松成就数字货币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对数字货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首先,盛松成梳理了人类货币发展史上实物货币、信用货币这两大两个里程碑,国家需要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即使在纸币和电子货币共同发展的阶段,二者的本质仍然是国家的信用,并未发生改变。随后,盛松成对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的区别进行了区分。虽然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在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只有垄断货币发行权,国家才能借助货币政策调节价格等。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家都不会放松对货币的控制,即便是发行数字货币,也只能由央行来发行。最后,央是否有必要发展数字货币?盛松成认为,世界上主要国家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虚拟货币货币性这一属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慎重考虑中央银行发行数字货币的必要性。数字货币的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不单单是一个金融问题,更涉及整个经济社会。

  何德旭系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本分,是金融的天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何德旭就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展发表了精彩的演讲。首先,何德旭认为,金融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以下三个基本标志:一是金融体系能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二是在金融业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较好地防控金融风险,三是在发展过程中能否以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其次,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需要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与之相匹配。金融业发展过程中,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后,何德旭强调了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不能规避金融监管。

  张青松系中国银行副行长

  中国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就科技如何与金融相结合服务于实体经济发表了讲话。首先,张青松分享了三点对金融科技的认识与判断:其一,金融科技最显著的特征在于融合,包括各种新技术之间的融合,技术与金融的融合,以及金融和其它商业生态的融合。其二,运用金融科技的前提是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渐进式发展将成为主流。其三,金融业态正在迅速改变,“获客不易、活客更难”。随后,张青松介绍了中国银行数字化发展的三大发力点:一是聚焦价值创造,促进业务发展。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科技能力。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金融科技发展新路径。张青松表示,中国银行将通过业务和技术的深度融合,穿透全流程,整合全集团,覆盖全领域,打通境内境外、线上线下,真正做到新时代、新金融、新中行。

  牟乃密系中国建设银行营运业务总监

  如何抢抓金融科技机遇,借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中国建设银行营运业务总监牟乃密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牟乃密认为,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迅猛发展,正在创造新的模式、业务、流程与产品,加速改变银行的金融生态和应用模式。中国建设银行积极履行国有大行的责任和担当,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一方面,加大金融科技对电子银行的影响,主动变革应对;另一方面,以回归本原主业为导向,以服务实体经济和实体经济共同成长为自身的使命,巩固好传统的同时,面向蓝海,探索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着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在新的背景和互联网的高科技推动之下,中国建设银行将不忘初心,下沉经营重心,扩展业务边界,将客户需求和技术应用结合起来,打造稳健经营创新发展的现代银行,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罗勇系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兼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

  “科技正在改变产业的生态架构,呼唤新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对于金融业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升级,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兼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罗勇进行了阐述。技术发展具有三大特征:首先是信息的云,云化完成后形成大数据,继而通过AI的学习服务能力使大数据产生价值。在技术完成以后,首先应该是对产业进行深度的组织内部的变革和改造,进行内部生态的变化。进一步地,罗勇概括了现代企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首先是企业内部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规模生产的效率;其次是渠道的扁平化,应用新的技术和服务以满足个性化的生产;最后是平台化与内创,不光是平台的搭建,更是新的生态模式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针对这些平台化和创新化的公司和企业,金融服务面临新的产业升级,要提升云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能力,拓展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民生银行将一如既往,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把金融服务做好。

  范大路系郑州银行金融研究院院长

  郑州银行金融研究院院长范大路以“金融科技助推郑州银行商贸银行战略实施”为题进行了发言。在将近22年的发展历程当中,郑州银行不断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经营策略,确定了商贸金融银行,市民经营银行和小微企业服务专家三个市场定位,通过深耕细作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服务能力,通过三大引擎聚焦六大行业,打造商贸物流银行的标杆席位。郑州银行还建立了涵盖云融资、云交易、云物流、云电商、云服务的“五朵云”技术框架,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和风控体系的建设来实现商贸物流体系的建设。

  王伟文系台州银行市场总监

  对于中小银行如何借助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台州银行市场总监王伟文进行了阐述。王伟文认为,中小银行金融科技应用更重视小目标、小任务,专注于细分金融市场。首先,中小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方面前景广阔,大数据的应用往往缺少具体的目标,中小银行借助大数据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前景广阔。其次,借助金融科技,通过新的风控模型、筛选模型、检查模型等等,不仅提高了中小银行的工作效率,更有助于提升客户体验。最后,中小银行在应用金融风险的过程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严守风险底线,做好风险防控措施。

  闫敏系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裁

  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裁闫敏就如何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进行了阐述。金融关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社交关系链,腾讯让金融更有温度,赢得了亿万用户的信赖。腾讯在AI方面不断强化,千人千面的服务是腾讯希望达到的境界,包括资产的供给、资产的筛选和包装、个性化推荐、差异化服务在内,通过精确画像为客户提供精确的服务。通过整合多维度的数据,腾讯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大数据平台,在保证客户隐私安全的情况下,为客户制订专属服务。这些服务未来将成为连接用户大数据和业务大数据的桥梁,将金融知识、金融资产重新包装提供给用户,这是整个腾讯大数据未来希望发展到的方向。

  娄恒系蚂蚁金服蚂蚁金融云总监

  蚂蚁金服蚂蚁金融云总监娄恒就如何运用技术引领业务创新进行了讲话。蚂蚁金服14年来沉淀了一系列科技成就,就业务创新来讲,互联网的发展对业务创新的速度提出了较高要求,支付宝网上银行体系能做到产品的日发布、日更新。当发布的版本中发故障时,能够在一小时内把故障修复。除了敏捷的研发体系之外,蚂蚁金服还建立了有效的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世界级的风控水平,每一笔支付宝的支付过程中都会进行在线风险检测,保证了强大的资金安全能力。除了自身金融科技的应用,蚂蚁金服还将自身的科技能力输出到金融机构,联手各个金融机构一起,打造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

  唐彬系易宝支付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易宝支付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唐彬以“支付创新助力银行发展”为题发表了讲话。首先,支付的发展有几大特征:一是移动化。支付进入新的时代,移动化已经无处不在。二是产业化。支付以前是工具,和产业之间界限分明,而如今,支付已经深深嵌入产业之中。三是聚合化。不管是手机、二维码,还是POS机等等,支付帮助产业升级,创造了新的模式。其次,支付的潜力正在逐步展现。支付是一个闭环,是数据的沉淀,既是能力,又成为一个新的交易的开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支付将发挥更大的力量,把数据挖掘和积累、营销服务、风险管控联系起来。为此,易宝支付将多年积累的产品、技术、运营及商务拓展能力输出,与银行共同搭建综合支付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流支付服务。

  盛佳系网信集团CEO、丰收科技集团董事长

  网信集团CEO、丰收科技集团董事长盛佳以“金融科技创新与供应链金融的新机遇”为题发表了讲话。网信是一个综合金融科技集团,金融科技主要从支付、网上交易平台、资产生成、线上的支付管理等方面进行布局。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网信集团在金融科技方面做出一些成绩,线上用户达六千多万,形成了一定规模。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一个大前提。网信从去年开始布局,今年成立了丰收科技,主攻供应链金融,针对一些核心企业以及它的上下游,基于区块链技术,围绕产业链为企业提供比较灵活的线上数据采集获取,以及更方便地对接金融机构的产品,以便中小企业更有效地获得金融的支持,甚至直接享受到较低的成本,加强中小企业对风险的掌控,真正服务到中小企业。

  范华系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华就科技给财富管理带来的改变发表了讲话。范华认为,随着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是规模迅速增长,二是私人财富、家族财富发展迅速,三是财富管理在家族传承中的运用,四是通过科技驱动数字财富让财富管理更系统更专业。客户的需求既有保障的需求、理财的需求,又有投行的需求、传承的需求,财富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活动,其目标包括安全财富、增值财富、和谐财富和久远财富,基于这四大目标的财富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能够有效地促进财富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未来的十到二十年,财富管理将从简单的财富管理向更加系统的财富管理转变,科技将成为财富管理的信任基石,财富管理机构只有拥抱变化,才能实现帮助客户实现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上午的论坛还发布了独立财富管理机构研究报告,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新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军辉参与发布。

  王增武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增武就整个报告的体系进行了介绍。无论从金融监管要求层面,还是从市场供需关系发展层面,都要求整个财富管理行业必须主动转型升级,要主动适应经济新时期的金融服务需要。合规风控、因地制宜、主动作为,要推动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打造更优质的服务,提供更优秀的产品,拥有更全面的资产配置能力,才能满足现阶段及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正因如此,对于独立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来说,亟需进行定期总结,快速学习借鉴更多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与中国财富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王军辉系新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

  新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军辉就三方机构的发展之道进行了阐述。三方机构经过初期的快速发展和近几年的行业自律和监管的规范,已经成为国内财富管理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财富管理机构若要实现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中,打造三个专业团队,即设计团归、理财顾问团队和服务团队非常重要。未来,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将会更加重视风险控制,投资将更加理性,三方机构也要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风控体系上要更加独立和严谨,这既是挑战,又为财富管理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责任编辑:马先震)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