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施亮
回顾2017年,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全球股票市场,都有不少的变化。在这一年中,对于A股市场而言,谈及最多的,莫过于高速IPO、限售股、IPO审核通过率等问题,而对于高速IPO的市场环境下,A股市场究竟可否适应,投资者又是否适应这一发行节奏,是我们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安永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共计1624宗IPO,筹资达到1888亿美元。至于2017年的A股市场,却在全球IPO中,占据了不少的比例,竟达到了436宗,其中深交所222宗,上交所214宗,全年股市筹资规模高达2304亿元。
不可否认的是,在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常态化下,2017年的IPO发行规模显然要比2016年高出不少。与此同时,从IPO核发数量以及IPO融资规模来看,2017年的整体数据也占据了不少优势。
确实,自2016年实施IPO新规以来,A股市场IPO发行节奏就有了持续加快的迹象。与此同时,自2016年11月份之后,A股IPO更是实现了一周一批次的发行速度,且延续至今。毫无疑问,对于当前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已经逐渐成为新时期下的常态化现象,料若无重要性的变化,则这一常态化现象仍将延续。
从1000家上市公司发展至2000家上市公司,A股耗费了10年时间,而从2000家上市公司发展至3000家上市公司,则耗费了6年时间。至于3000家至4000家的跨越,或许会用更短的时间。然而,对于容量规模迅速飙升的A股市场,若无完善成熟的优胜劣汰功能配套,且市场难以摆脱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的市场背景,那么容量持续扩大的股票市场,终究还是会强化股市持续走熊的局面。
回顾过去一两年的股票市场表现,市场指数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局面,但仅仅依靠于极少数的权重股支撑。另一边,还加剧了市场指数的失真化现象,大量上市公司股价基本上呈现出阴跌不止的局面。而以今年的市场数据为例,在上证指数年内上涨超过6%的背景下,竟然出现近1600家上市公司跌幅超过20%的情况。
有观点认为,这是A股港股化的趋势。也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加速“去散户化”,加速A股成熟的标志。然而,对于这系列的观点,看似存在一定道理,但其实缺乏充分的依据。
对于一个股票市场而言,融资固然重要,但仍需均衡融资与投资功能的匹配性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最近一段时期的A股市场,在IPO高速发行的大背景下,逐渐强化IPO的审核力度,而近期IPO审核通过率的骤然下降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从某种程度上分析,提升IPO审核力度,降低整体通过率,利于提升IPO的整体质量水平。IPO严格把关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关注到企业发行上市前的定价问题以及发行上市后的市场炒作问题。除此以外,仍需持续跟踪成功发行上市的股东套现等情况。
近年来,对于成功发行上市的企业而言,自限售股解禁期,并完成减持新规约束条件之后,往往会产生大量的限售股减持压力。在此期间,不仅仅是大股东、高管的不定期减持现象,而且还存在清仓式减持、组合式减持等行为。更有甚者,为了规避减持新规升级版的约束,不惜借助强行平仓来达到被动减持的目的。
为何企业成功发行上市之后,待限售股解禁及减持新规约束条件结束后,却迎来大规模的减持风波呢?
在实际情况下,为了回笼资金进行生产再投资的行为还是不多,更为普遍的则是快速减持套现,完成其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此期间,大股东以及相关利益者获得丰厚的利润,归根到底,还是起初的持股成本过低,上市后股价炒作过高以及限售股解禁后所承担的税负成本偏低等问题所导致。更有甚者,则是从企业创办至把企业发行上市,都并未脚踏实地经营企业,而是通过企业上市完成系列的资本运作乃至系列的套利行为。
高速IPO下,虽然市场指数反应不大,但多数个股早已深陷阴跌的状态,这足以说明IPO高速发行模式下,只会强化局部性的赚钱效应,而多数投资者终究还是很难适应当下的市场运行状态。
站在当下的市场发展大环境,我们不仅要追求高质量的IPO,而且需要逐渐摆脱以往追求高速度的IPO发行模式。如今,A股市场IPO已经实现领先全球市场的目标,但我们更需要看到A股IPO的高质量水平领先全球市场,并让投资者真正享受到资本市场发展与壮大的成果。
(郭施亮,市场资深人士)
(责任编辑:马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