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冲刺年尾行情 银行电子等板块最受追捧

2017年11月13日 07:3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上海证券:

  利率冲击风险偏好触顶

  当前需要重视金融“去杠杆”下半程,谨防市场风险偏好触顶,无论大蓝筹还是中小创,四季度超额收益大概率重回确定性溢价。近期利率继续快速上行,推动市场进入调整,结构性牛市仍在,但大多数个股的普遍走势才是市场趋势的根本决定因素。

  存量经济模式下,行业集中度提升将进一步凸显龙头经济模式,叠加当前A股市场投资构成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资理念与交易方式不排除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结构化行情将成为常态。11月投资策略建议严控仓位,石化、铁路、天然气领域中大市值且低估值个股,以及金融、大消费将强者恒强。

  海外方面,英国加息;美联储12月加息预期上升,以及确认候任主席后的加息和缩表进程不确定性,都需要警惕海外流动性趋紧对境内债市造成的传导性冲击。

  安信证券:

  警惕解禁压力大幅回升

  11月市场解禁规模持续缩减,12月及明年1月开始大幅回升。自6月份以来,市场解禁规模不断扩大,解禁股数从122.1亿股爬升至9月315.6亿股,解禁市值从1514.86亿元攀升至3104.1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解禁规模从12月份开始大幅回升,2018年1月解禁压力将创新高,解禁规模达到6133.75亿元,为2016年以来单月解禁规模最高,或对市场产生一定冲击。

  就申万一级行业来看,11月限售解禁市值前五的行业依次为医药生物、传媒、机械设备、计算机以及电子。相较于10月,11月纺织服装和银行的解禁规模有较大增长,分别增加197.39亿元和145.3亿元,电子和计算机解禁规模大幅度缩减,分别减少362.63亿元和264.52亿元。

  中银国际:

  收获氛围更趋浓

  通过中银国际调查,当前投资中有两个“一致”:一是对明年市场一致乐观;二是当前仓位一致都高。对明年市场乐观意味着要给明年的市场留出空间,当前仓位一致都高意味着边际加仓能力弱。三季度名义GDP增速见小顶确认,上市公司营收增速已略有下滑,盈利对市场的推动将弱化,市场风险偏好短期提升并不容易。预计11月市场收获氛围或更加浓烈。

  在分化如此剧烈的结构市中,前三季度收益有限的弱势板块将迎来逆袭机会,部分超跌板块有望实现超预期收益。从数量上说,过去10年中超过85%的弱势板块在第四季度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建议四季度的行业配置可以从前三季度跑输沪深300的弱势行业中掘金,从上市公司三季报和基金三季报中选择“反差猛”的行业,建议关注石油石化、医药、电力设备。

  近期大盘重回3400点,并创下今年以来新高,令市场对慢牛奋蹄憧憬重燃。相比10月初大盘前一次站上3400点,这一次主力资金布局呈现哪些新动向?它们在从哪些领域和股票中撤离,哪些板块和品种又成其新宠?两融增量在如何盘算,以QFII为代表的外资又偏好A股哪一口?又到年末了,错过寒锐钴业、赣锋锂业、贵州茅台等今年以来超级牛股的投资者,抢搭这轮“新3400点”局部快车的机会在哪里?当前场内各路资金辗转腾挪,通过勾画其调仓换股路径,有望从中勾勒接下来市场“寻宝图”。

  再布局机会来临

  今年以来,如果有幸购买寒锐钴业、华大基因、掌阅科技的投资者,最高可以获得1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如果坚持“打新”,持续参与江丰电子、康泰生物、富满电子等次新股交易的投资者,也大多能获得2倍以上的打新收益;而那些风格稳健、偏好“白马”的价值投资者,如果看准贵州茅台、洋河股份、格力电器等股票,大多也能赚得盘满钵满,收益率足以笑傲A股。不过,如果以上行情都未能踩到,那么目前很可能置身A股“三分之二”多数阵营。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收盘,全部A股股票中,年初以来累计涨跌为负值的股票共有2170只,占比达到63%。换句话说,年初投资者任意购买一只A股股票,那么目前其能够获得正向收益的概率不足四成。

  今年以来,受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宏观流动性变化等因素影响,结构性行情主导A股市场运行。上半年,受到估值修复预期刺激,家电行情风生水起,以格力电器、美的集团、青岛海尔为代表家电股持续大涨。三季度开始,伴随供给侧改革成效显现,资源行业涨价预期从下游开始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有色、钢铁、煤炭品种成为这一时期引领指数冲关3300点的“三驾马车”。11月起,沪综指重振旗鼓,重新站上3400点的同时强势创出今年以来指数新高,同期行业热点也始终围绕大消费、大金融以及电子通信三条准线展开,或者轮动切换,或者并肩上涨,在有色、钢铁等资源股走势持续承压的背景下,可以说,调仓换股已经是场内主力资金的共同选择。与此同时,包括两融、QFII在内的增量资金也在以各自的方式辗转腾挪,博弈“新3400点”之上的投资机会。

  截至上周五,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达到10212.12亿元,连续7个交易日站稳万亿元台阶,融资增量“再布局”欲望强烈;而根据上市公司三季报,QFII资金配置A股力度也表现出明显“加速度”,三季度新进80余只股票。年末已至,随着各路资金竞相“粉墨登场”,新的热点机遇一触即发。

  增量布局现“新特征”

  数据显示,在已经公布三季报的3500余家上市公司中,QFII资金三季度重仓的股票有273只,较二季度增加5家,其中新进81家,退出76家。在QFII新进的十大流通股中,前十只股票分别是五粮液、大族激光、隆基股份、云南白药、永辉超市、广深铁路、上海机场、中国国旅、宇通客车和华大基因。从QFII资金动向看,家电、食品饮料、休闲服务、汽车等“白龙马”云集的行业,是外资最为偏好的领域。但持股数量上,QFII资金三季度持仓前三位分别是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具体为24.9亿股、12.68亿股和6.9亿股;美的集团和深圳机场紧随其后,持仓数量分别为1.86亿股和1.39亿股,分居第四和第五位。

  作为市场重要的长线价值投资者,QFII资金一直有着“聪明钱”的美誉。虽然三季度以来QFII资金持续增持A股,彰显对A股中长期牛市的信心,但短期来看,其布局方向也在发生“微调”——从“吃药喝酒”逐渐向银行股切换。10月以来,包括QFII在内的北上资金小幅降低了贵州茅台、伊利股份的仓位,同期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则成为加仓的重要标的。

  分析人士认为,贵州茅台、伊利股份等行业一线龙头虽然是场内白马价值股的“标杆”,但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较大,同时考虑到此类股票普遍市值较大、股价上行对资金消耗程度较高,横向比较,当前仍然低估且业绩稳健的银行股票无疑是更具潜力和市场想象力的品种。不过,北上资金降低贵州茅台仓位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洋河股份等二线白酒龙头的配置力度,表明此类资金对酿酒行业前景仍看高一线。

  与10月期间食品饮料品种大放异彩略有不同,11月以来,电子、非银金融、医药生物、银行板块成为融资客加仓最不犹豫的领域。根据数据统计,在此期间,申万电子、非银金融、医药生物和银行板块分别获得41.62亿元、34.86亿元、25.50亿元和19.22亿元融资净流入,分居行业融资净流入前四位;食品饮料板块获得7.10亿元融资净流入,排位第十。与此同时,有色金属板块则是融资撤离的“重灾区”,区间净流出金额为9.84亿元,显著高于排在其后的纺织服装板块1.07亿元净流出水平。

  标的股方面,京东方A、中国平安、平安银行也是11月以来两融增量加仓势头最猛烈的股票,区间净流入金额为15.88亿元、15.15亿元和8.33亿元。而净流入排位前十的名单中,还有兴业银行、中信证券的身影,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大金融”口味。而其中对银行股的偏爱,与北上资金布局路径不谋而合。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四季度以来部分QFII资金调研的A股上市公司中,翰宇药业、海康威视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公司也赫然在列,与融资客11月以来加仓医药生物、电子品种路线上“高度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A股存量格局难破的背景下,传统行业中的银行,以及代表新兴产业发展的电子、医药等有望在年底成为新的“牛股制造机”。

  业绩仍是共同点

  梳理上述几路资金较为看好的个股和板块,可以发现,不俗的业绩基本面是它们共同的“DNA”。

  根据海康威视公司2017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77.3亿元,同比提升31.1%;营业利润为66.8亿元,同比增长51.3%;归母净利润为61.5亿元,同比增长26.8%。从三季报看,海康威视公司业绩增长稳健,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并且还高于此前市场预期。需要看到的是,2017年公司继续拓展海外销售渠道,开发海外解决方案市场,其业绩高增长未来还有望继续延续。

  市场表现方面,11月首周,主要指数迎来调整,但电子元器件板块表现最佳。除电子元器件板块小幅上涨外,其余行业全部下跌,电子股依然表现不不俗的抗跌能力。

  而对于银行业而言,有两大盈利驱动因素——净息差扩大和不良贷款改善。在监管优化后预计能延续行业估值修复行情,而对外开放吸引更多长期价值投资资金也是新的利好因素。总体看,前三季度银行业利润增速平稳,资产质量进入主动调控阶段。

  对于前期两融资金持续加仓“吃药喝酒”,太平洋证券认为,由于市场主体中存在年底冲业绩压力的交易方,刺激两融资金加速涌入。长期来看,除公司本身业绩以外的其他支撑上涨逻辑均可能增大蓝筹的风险,杠杆资金要求丰厚利息,一旦蓝筹趋势不在,边际入场的资金可能转空,存在一定风险。并且,目前白马蓝筹市值一致保持增长,白马股已经超过2015年顶峰,大盘蓝筹也已经非常接近2015年顶峰。尤其食品饮料板块,两年来积累了大量涨幅,止盈离场压力较大,此外市盈率、市净率经过新一轮增长,估值已经不再便宜。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