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半导体最大并购 博通欲1300亿美元“拿下”高通

2017年11月08日 07:01    来源: 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蔡鼎 实习记者 胡晓蕊 每经编辑 贾运可

  近年来,全球芯片市场并购频繁,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就在一年前,高通还宣布将以约47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创造了当时半导体行业最大收购案。可谁曾想到,时隔仅仅一年,高通自身也成了被并购的对象。

  据CNBC和路透社报道,美国当地时间周一(11月6日),半导体行业巨头博通正式提出主动收购要约,拟以70美元每股,总计约13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移动通讯和芯片巨头高通。如果这笔交易达成,超过1000亿美元的收购价格将使其成为全球半导体行业最大的一笔并购案。

  据悉,博通提出的每股70美元的收购价格包括60美元的现金和10美元的股票,总计1300亿美元中还将包括高通250亿美元的净负债,同时还将继续完成高通未完成的收购交易等。

  收购成功后将居业内第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高通在手机芯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而博通在无线网卡和无线上网芯片上有着霸主地位。若此次成功收购高通,那么合并后的博通不仅将成为仅次于三星和英特尔的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公司,同时也相当于控制了三星和苹果芯片的供应链。

  事实上,博通对高通垂涎已久,公司一直希望能借收购高通成为占据无线行业领先地位的通信芯片供应商。据CNBC消息,博通曾在私下与高通讨论过收购事宜,不过很快被高通拒绝,这一决议可能早于高通收购恩智浦半导体的交易,但最终被撤回。

  不过这一次,博通决心让其收购要约引起投资者的注意。高通的年度股东大会计划于明年3月举行,而董事提名截止日期在今年12月的某个时间。有知情人士表示,博通将不惜发起代理权之战,以获得高通董事会席位,从而支持收购交易。

  市场研究公司GBH Insights分析师Daniel Ives对路透社表示:“虽然这笔交易肯定会带来监管方面的障碍,但对于博通来说,这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该公司发现自己有能力收购高通,并能通过收购使自己在半导体行业更具竞争力。”

  对于博通此次收购的细节和未来蓝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送采访函欲作进一步了解,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经营不善高通业绩大缩水

  潜在收购案另一关键方高通,于周一上午确认收到了来自博通的报价,并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高通董事会将与其财务和法律顾问进行磋商,以评估该提议,以寻求对高通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目前,多名分析师向彭博社、路透社表示,两家公司的合并能够缓解高通目前的危机。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随着三星和英特尔在芯片业务上加大自主开发力度,高通在手机芯片领域的优势正在被逐渐蚕食。在收购恩智浦半导体后,高通想通过积极发展5G重新占领市场,然而现实是,目前5G市场尚未开启,而高通在4G方面也交不出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在近两年,高通专利授权的商业模式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屡遭打击。继2015年,高通被中国监管部门处以10亿美元罚金后,又陷入与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诉讼中。今年与苹果的专利纠纷更使高通的股价不断下滑,市值也严重缩水。高通上周三发布的该公司截至2017年9月24日的2017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显示,该公司第四财季营收为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62亿美元下降5%,净利润更是下滑89%。

  然而,高通预计将坚决抵制博通的收购要约。有知情人士称,虽然高通董事会和管理层将对要约进行适当考虑,但很可能会建议股东拒绝这笔交易。一种说法是,高通觉得博通出价太低,而后续所面临的监管风险较大。

  博通营收略小于高通

  博通此次来势汹汹,但论体量,博通其实还没有高通大。2016年博通153.3亿美元的营收略低于高通的154.3亿美元。这看起来似乎会给博通的收购带来新的障碍。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博通完成过不少以小博大的案例。实际上,目前的博通,实际上是收购了原来的博通,保留博通这个字号的芯片公司安华高(Avago)。安华高在2015年斥资370亿美元收购原博通时,博通的营收规模在当时是安华高的两倍。在更早之前的2013年,当时的安华高同样是以“小鱼吃大鱼”的方式,收购了硅谷圣何塞的存储芯片公司LSI。在收购的前一年,安华高营收额只有24亿美元,而LSI年营收为25亿美元。

  在上周四,特朗普在白宫宣布了博通计划将其在新加坡的总部搬到美国的消息,次日市场上就传出了博通拟收购高通的消息。分析人士认为,博通总部搬回美国有利于其对高通的收购,这样一来就可避免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查,该委员会负责审查外国对美国资产的所有权。

  记者就此收购案联系博通方面相关负责人和投行分析师,但目前尚未得到回复。


(责任编辑: 关婧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