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3周,证监会单周核发首次公开发行(IPO)批文的数量低于10家,新股发行频率较此前小幅放缓。与此同时,拟上市公司IPO被否的概率大幅增加,仅8月份以来,上会的9家企业3家被否,审核再度趋严。
受访的投行人士表示,新股发行从严审核符合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的政策取向,长期来看,新股发行审核严监管的口径不会出现松动,被否率居高不下将成为常态。从被否的情况来看,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信息披露是否详尽、企业运作是否合规、公司会计处理问题是否符合标准等四类问题成为IPO审核之路上的重点关注内容。
IPO否决率攀升
今年是IPO发行的“大年”,相比过去3年,年内338家企业的首发申请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发行审核总数。统计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年审核首发申请企业分别为125家、282家、275家。
每周两到三次的发审会议,将单周的审核数量控制在9~15家左右,发审节奏随着IPO批文的下发速度有所调整,总体来看,年初至今IPO审核速度比较平稳,波动不大。统计显示,自3月份以来,发审委每月审核的首发企业数量基本在50家以上,3月至7月分别为52家、50家、64家、42家和54家,每月的核准批文发放速度在40家左右波动。
值得注意的是,自5月份以来,受市场波动影响,监管层有意调整了新股发行节奏,单周核发数量已连续13周低于10家,最近一周证监会核发7家企业IPO批文,筹资总金额不超过34亿元,新股发行步伐小幅微调。
同时,新股的否决率居高不下。仅8月份上会的9家企业中,3家被否,分别为珠海元盛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藏新博美商业管理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耐普矿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否决率达到了30%。
记者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折戟在发审会上的企业已达到46家,否决率为13.94%,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会通过率约为八成,今年前7个月的过会率分别为81.63%、77.78%、94.23%、82%、79.69%、69.05%、81.48%。若算上主动申请终止审查的企业数,IPO通过率大约为七成左右。
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终止审查的拟上市企业数为67家,其中包括了在IPO现场检查过程出现问题的企业。
川财证券分析师陈雳指出,监管层对新股发审并未放松,而是有趋严的态势,6月以来短短两个月时间,证监会否决了104家首发申请中的18家,否决率达17.3%,IPO常态化的同时,审核不仅没有放松,反而大大加强了。
受访的投行人士指出,新股发行从严审核符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取向,也是落实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中监管工作座谈会提出,将“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作为下半年重要工作之一,可以预期监管部门在推动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同时,发行审核工作中执行的标准、流程均无变化,IPO规则公开透明,并没有放松审核要求。
四类问题易被否
今年以来IPO公司折戟的原因五花八门,但绝大多数企业被否主要和是否具备持续盈利能力、信息披露是否详尽、企业运作是否合规、公司会计处理问题是否符合标准相关。
在持续盈利方面,被否的46家企业,一半以上被否都与此相关,以最近被否的江西耐普矿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发审委员对该公司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存在出现业绩下滑超过50%的风险,发审委要求其说明在目前的客户结构和行业特性的情况下公司有无采取措施以保证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出现业绩下滑超过50%的风险的依据及计算过程,以及2016年营业收入增长的情况下销售费用出现下降的原因等。
和江西耐普矿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样,长春普华制药经销商每年增减三四百家、北京新水源景科技固定资产少、上海步科自动化扣非净利润低、深圳和宏实业被苹果取消生产授权,发审委担心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而公司规范运作问题,多涉及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无虚假记载和违规担保、有无环保问题等。如山东元利和苏州金枪新材被询问到环保问题;深圳清溢光电、京博农化科技和仲景大厨房因收付款的问题被询问内控制度是否完善;蚌埠市双环电子和浙江绩丰岩土存在资金占用问题;南京圣和药业还存在将药品命名夸大、误导消费者等问题;浙江科维节能技术和北京品恩科技被询问是否有税务违法行为等。
另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也是发审委关注重点,如美联钢建筑和重庆圣华曦药业、福建永德吉灯业,被询问信息和风险披露是否充分、准确;河南润弘制药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不完全;杭州华光焊接新材产品存在替代风险,没有对产品的风险进行披露等都成为了企业被否的致命伤。在公司会计处理问题方面,被否的四川港通医疗设备、北京品恩科技和美联钢结构建筑因报告期应收账款余额高被询问其应收账款减值计提是否充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普元信息技术被问及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是否规范等。
下一步新股审核的问询还将细化、严格,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表示,证监会将继续按照依法监管、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工作要求,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坚持问题导向,完善IPO现场检查等工作机制,依法严格审核、严格监管,督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归位尽责,防止企业带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