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信托公司守两年仍未“通关”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证监会“排队”等待审批的44家基金公司中,目前仅有一家基金股东显露信托身影,而申请日期为两年以前
证券日报见习记者 闫晶滢
自2013年资管新政实施以来,多家信托公司发起设立基金公司,并拟通过基金公司成立基金子公司的模式拓展公司业务领域。2014年全年,证监会共批准设立了7家基金公司,其中3家公司由信托公司控股。其中,圆信永丰基金大股东为厦门国际信托,持股比例为51%;北信瑞丰基金由北京国际信托持有60%股份;嘉合基金则由中航信托以30%的出资比例控股。
然而“画风突变”,虽然信托公司申请设立基金公司的热情仍然高涨,但公募基金牌照的获取较此前明显收紧。在2014年11月份到2015年2月份之间,共有四家信托公司申请参与新设基金公司,分别为安信信托、渤海信托、国元信托和西藏信托。但这四家公司中,仅有国元信托一家“成功突围”。此后,再无信托系基金公司成功设立。
证监会披露的“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表”及公开信息查询显示,截至2017年2月份,除了西藏信托仍在“独自等待”,再未有其他信托公司参与设立基金公司。业内认为,去年以来基金子公司迎来的强监管已大大削弱了信托公司通过设立基金公司,进而成立基金子公司以转移并拓展业务的吸引力,这是信托公司发起设立基金公司态度转冷的最主要原因。
安信渤海相继撤出
西藏信托“独自等待”
对于最终放弃设立基金公司的两家信托公司来说,两年的等待时间可谓漫长。
率先放弃的信托公司是安信信托,2016年11月5日,安信信托发布终止关联交易的公告。公告显示,2016年5月29日,安信信托与控股股东国之杰共同出资成立国和基金管理公司,并签署了《发起人协议》。其中,安信信托计划以货币方式出资2400万元,占国和基金注册资本总额的24%。国之杰拟以货币方式出资7600万元,占国和基金注册资本总额的76%。
安信信托表示,在协议签署之后,该事项一直处于材料整理、报送审批阶段。由于审批等原因,安信信托最终决定终止《发起人协议》,退出设立国和基金。《证券日报》记者查询证监会公布的基金公司名单,截至发稿日期,该基金公司仍未设立成功,亦已不在排队审批名单范围内。
仅两日之后,海航投资亦发布公告,披露本源基金设立的最新进展。海航投资称,由于“股东自身原因”,本源基金的主发起人由渤海信托变更为海航资本,各发起人出资金额及比例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渤海信托的母公司将取代渤海信托,成为控股本源基金50%的股东。
目前,在排队等待的44家待设立基金公司中,本源基金算得上是“拍豆饼”。该基金公司的审批进度已进行到“第二次反馈意见”,证监会已于今年2月17日进行意见反馈。在该基金公司提交第二次反馈材料之后,若能审核通过,即可顺利通关。即使本源基金最终能够“修成正果”,这一切也已与渤海信托无直接关系。
目前或许唯一一家在坚守的是西藏信托。在西藏信托的官网上,2015年“大事记”之一即是“作为发起人,向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交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设立申请文件”,此次发起设立基金公司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证监会的设立审批表上看,嘉盛基金的申请材料于2015年2月份递交,证监会在9月份决定受理,并于2016年1月份进行了第一次反馈。但此后,嘉盛基金再未提交过反馈材料。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嘉盛基金的设立进程再未有过新进展。
西藏信托2015年年报显示,西藏信托向嘉盛基金投资3100万元,占比30.69%。截至2015年年底,该笔投资获得157.74万元的投资收益,余额为3257.74万元。嘉盛基金的注册资本为1.01亿元,法人代表为西藏信托的总经理查松。
目前,西藏信托最新年报尚未公布,《证券日报》记者致电西藏信托,未获得关于嘉盛基金设立的最新进展。
事实上,虽然嘉盛基金仍未提交反馈材料,但也并不代表西藏信托已经放弃设立基金公司。在证监会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审批表中,不乏长期未提交反馈意见的基金公司。以本源基金为例,其第一次反馈材料的提交时间长达一年零四个月,安邦基金、瑞泉基金、毅宏远方基金等多家公司也于2016年1月份获得第一次反馈意见,至今均未提交反馈材料。
基金公司吸引力“打折”
长期以来,在信托公司的金融股权布局中,基金公司曾扮演重要角色。在最早成立的一批基金公司中,均离不开信托公司股东的参与,如国泰基金、嘉实基金、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华安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等。
据《证券日报》记者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在目前证监会公布109家存续的基金公司中,共有32家基金公司由信托公司控股或参股,占比达29.36%。但与此前相比,信托公司投资基金公司股权的热情似乎在下降。根据此前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2月份,仅信托控股的基金公司占比已超过1/3,有信托背景的基金公司数量则更多。
2015年7月份,由国元信托参股31%的金信基金顺利获批。而此后,再未有“信托系”的基金公司闯关成功。一方面,的确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于基金公司的设立审查更为仔细;而另一方面,在近期对基金子公司的一系列监管规定出台之后,基金公司的吸引力已大打折扣。
有分析人士指出,自2012年起,基金子公司获批发行“类信托”资管计划,彼时基金子公司发行产品不存在对净资本的要求,这对信托公司参与成立基金公司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基金子公司监管新规落地之后,据风控规定的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调整后的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在监管趋严的形势下,信托公司入股基金公司的动力明显下降。
并且,除了基金公司,信托公司在进行金融股权布局时仍有其他多类选项。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公司的金融股权亦是信托公司考虑长期股权投资的优势选项。百瑞信托研究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信托公司股权投资收益达到163.99亿元,占全部自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33.1%。从细分行业来看,2012年至2014年,由于连续多年参股银行数量的持续增加,来自银行的股权投资收益分别达到13.44亿元、20.24亿元和22.77亿元,排名第一。2014年到2015年,由于证券市场出现牛市,证券公司收益大增,来自证券公司的投资收益在2015年占比最高,其中仅国信证券就为其信托股东贡献了35.8亿元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