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炒股的人 这3种谎言必须远离

2016年11月20日 10:18    来源: 东方财富网    

  尔虞我诈是股市的常态,各种谎言满天飞,一不小心就躺枪。要想在这个市场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有唐僧般的虔诚,更要有悟空般的火眼金睛,否则,那些“妖怪”早把你割下来的肉吃的干干净净。俗话说得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了练就股市的火眼金睛,我们先从最常见的三种谎言着手,步步为营,不断提高股市的生存技能。

  谎言1:KDJ金叉

  刚开始炒股的人都迷信技术分析,尤其对简单直观的KDJ指标情有独钟。我们知道,从KDJ指标体系来讲,显示金叉是买入信号,显示死叉是卖出信号,一买一卖,票子到手。

  但是,菜友们用脚丫子想想,真有这么简单吗?要是真是这么简单,那不是人人成股神,个个成富翁了吗?可能么?

  别太天真了,KDJ指标是根据历史数据计算的,它只能代表过去,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十分有限。

  在实际的盘面中,金叉能瞬间变死叉,死叉也能瞬间变金叉。要是根据金叉来决定买入操作,不亏死才怪,所以,这个谎言一定要拆穿。

  谎言2:机构评级和目标价位

  在各大炒股软件的简况中,一般都会有机构对该股票当前操作的评级,共有五个等级,即卖出、减持、中性、增持、买入。有时候,机构还会给出一定时间的目标价位。

  对于这一点,股市新人最容易上当。有一些韭菜当看到强烈推荐买入评级时,往往急不可耐,生怕自己错过一个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

  还有一些韭菜比较懒惰,看到目标价位就会想,我买入后持有到目标价位一定能赚钱的。如果炒股要这么简单,还用得着菜导这么苦口婆心、劳神费力吗?

  从投机的角度来讲,股市就是一个你骗我我骗你的地方,机构的评级和目标价位能有几分可信度呢?答案是极低,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你想啊,证券机构多是卖方机构,只要千方百计地忽悠你买了,找到接盘侠,它就算达到目标了,零和博弈嘛,你不亏钱,他靠什么吃饭。

  所以呀,下次再遇到强烈推荐买入评级和目标价位时,就当个屁放了吧。

  谎言3:主力资金流入

  股票价格是一个货币现象,所以,主力资金流入最具欺骗性和诱惑力。定力不足的散户看到主力资金大幅进入的信号便抵挡不住财富的诱惑了,急于操作入场。

  然而,这时候往往是股价见顶回落的时候,结果,一买就跌的魔咒再度应验,欲哭无泪呀。

  试想,主力资金是傻瓜么?它会把赌博的底牌透露给我们看,别做梦了!

  主力建仓和出货暴露在阳光之下,那就不是主力了。我们看到的只是主力穿的马甲而已,可不要上当哦。

  以上三大谎言,包含了技术分析、机构推荐和主力坐庄的常见现象。

  这些谎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为击鼓传花的游戏服务,忽悠你买入,目标是寻找到最后一个博傻的人,让他成为接盘侠,为大家创造利润。

  所以,千万别当真,认真,你就输了。(来源:菜鸟理财)


(责任编辑: 马欣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延伸阅读
  • · 震荡盘整后上拉诱多      2016年07月22日
  • · 佯攻补缺后再回杀      2015年01月23日
  • · 技术分析:两指标发出重要指示      2014年03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