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万亿私募服务市场启幕在即 公募后台谋“前台化”机遇

2016年11月17日 06:46    来源: 和讯网    

  本报记者 李维 北京报道

  导读

  基金业协会表示,此次办法制定一方面厘清了私募基金服务行业法律关系,区别基金托管业务与基金资产保管业务;另一方面也梳理了服务业务类别,能够对私募领域的大数据监管形成助力。

  在私募行业不断得到规范的当下,监管层也在悄然扩充这一行业的生态链条。

  11月15号,基金业协会就《私募投资基金服务业务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明确从募集、管理、估值、核算等多个私募配套服务领域,向服务中介提出相应的监管要求。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券商人士表示,此次的私募服务办法将成为此前已实施的《基金业务外包服务指引》的扩充;在业内看来,上述的规范也会带给私募服务领域巨大的业务空间。

  “私募行业起步时间比较晚,但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多,未来这必然是一个万亿级别的资产管理市场,围绕这个市场体量的服务业务,也将有很好的市场空间。”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负责人认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部分,基金运营经验更加丰富的公募人士已经在关注并讨论上述规范可能带来的商业机会;而在一些行业人士看来,由于私募基础服务的同质化较强,未来不排除在私募基金服务领域可能会孕育出服务种类全面、服务基金规模庞大的平台型公司的可能性。

  着重三服务监管

  从此次拟规范的私募服务业务来看,监管层将私募基金的服务范围定义至包括募集、资产包括、基金份额登记、估值核算、信息技术系统等多个方面。

  其中,监管层对份额登记、估值核算、信息技术系统三项服务着重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监管要求。

  例如明确了提供上述服务的机构需同时具备实缴资本不得低于5000万元,内控有效、运作规范、基础设施完备、从业人员具备资质等多项条件。

  “办法重点规范这三项要求,其实也是在抬高私募服务行业的门槛,规范整个行业生态。”一位接近基金业协会人士表示,“另一方面是这些服务事关基金行业的数据信息,提高门槛并对服务流程进行统一指引后,有利于监管层在私募领域更好的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监管。”

  基金业协会表示,此次办法制定一方面厘清了私募基金服务行业法律关系,区别基金托管业务与基金资产保管业务;另一方面也梳理了服务业务类别,能够对私募领域的大数据监管形成助力。

  与此同时,办法也进一步强化保障募集结算资金安全的制度安排;突出了服务业务独立性,防范利益冲突;跟踪规范了基金服务发展新趋势;并引入退出机制,对服务机构的自律管理进行了强化。

  此外,办法也对私募服务机构的登记备案提出明确要求,即只有在协会完成登记且成为协会会员的机构,才能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服务受托方。

  而据基金业协会统计,2015年以来有三批共计44家机构进入了私募服务名单,其中证券公司21家、基金管理公司8家、商业银行7家、IT公司5家、独立外包机构3家。

  “私募行业服务业务其实是一个比较具有想象空间的市场,目前看银行、券商、IT公司都进入了服务机构名单,但不同类型的机构只是分别服务于不同的环节。”上海一家私募机构合伙人表示,“未来这方面做得好的中介机构,有可能会实现所有环节的打通,并演变为一个平台化的公司,私募的发行募集、信息系统、法律服务、抵押品管理、份额登记托管,净值核算等各种方面都可"一条龙"的在统一平台上实现。”

  公募后台挖掘机会

  事实上,私募服务业务的规范也将给相关行业带来更大的商业机会。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运营负责人表示,私募服务办法对相关基础服务外包化的规范和明确,有可能带来公募基金后台部门的“公转私”现象,即公募人才投身于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外包机构。

  “实际上,许多后台人员都有转型的一些想法。因为公募的后台过于事务性,缺乏足够的职业发展弹性。这次私募服务办法的出现,让后台人员转身成为前台人才充满了可能性。”上述运营负责人表示,“原来这个领域大多出现在银行、券商的托管部门,但对基金公司的运营部门来说,技术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事实上,公募基金公司在基金运营领域的确积累了更加长久的经验,可能成为部分公募运营人才“公转私”的主要优势;上述基础上,能否出现一个产业链条完整的私募服务供应商的思考,更代表了市场对该领域的潜在期待。

  而对私募服务机构来说,在服务基金只数和产品规模上更低的边际成本,让同一平台为更多家私募机构提供服务成为可能,这也是独立私募服务机构走向平台化发展另一内在逻辑。

  这种逻辑已经开始在部分公募运营人才的尝试中发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北京、深圳等地的公募基金后台人员已经在着手和券商PB部门等手握私募机构客户资源的人士进行联络,并对在私募服务业务领域的创业可能性进行讨论。

  “未来行业变革下,公募的运营都有外包化的潜质,所以这种转型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最近我就在联合一些有资源的朋友,谋求创办私募服务机构的可能性。如果不是这个业务生态可能会比较靠谱,我就会去做债券承销或者转型买方。”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运营部专户业务负责人表示,“只在一家基金公司做运营显然是后台,但如果在服务机构,反而是一个前台业务。”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一旦私募服务机构具有较强的募集能力和运营经验后,也有条件会向资产管理机构转型,其中之一就是向私募领域的FOF基金管理人演变。

  “如果私募服务机构的功能包括了募集能力,那么,未来这类机构有可能成为私募基金领域的FOF管理人。”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产品设计人士指出,“因为更多强调募集能力和大类资产配置的背景下,较强的募集能力为其资金募集创造了可能,而因为长期运营并为多家机构提供服务,基于对各家私募机构的了解,其管理能力也将得到体现与发挥。”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 康博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