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庆理财收益略涨

专家提醒要小心“节日专供”背后的销售误导
2016年09月29日 08:3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邹媛

  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不少市民都有出游或回家探亲的打算,但口袋里的银子可不能跟着放假。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精挑细选一些理财产品,做好短线投资理财,做到“人闲钱不闲”,不失为一种明智而简单的选择。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深圳不少银行已经开始大打节日牌,推出针对国庆节的专属理财产品,且预期收益率较平时稍有上涨。就近去周边的银行“货比三家”,也许就能购买到心仪而划算的理财产品。业内人士同时提醒市民,购买节日专属理财产品也要留心起息日,以免资金在募集期和非工作日“站岗”,从而摊薄了收益。

  节前部分收益率稍有上涨

  “看了一圈,专属理财产品收益率最高只有4%,还是需要再考虑一下。”昨天,在福田区益田路某商业银行内,一位正在咨询理财产品的叶女士告诉记者,她一直在买银行理财产品,往年银行都会推出一些专属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会比平时高一些,因此她也抓紧节前最后几天,摸清市场后再购买。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招商银行发售的一款金葵花增利系列理财产品,63天的期限,预期年化收益率可达4%;浦发银行在售的T+0至T+2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约在3.3%—3.7%;华夏银行近期推出的增盈1562号系列,36天期5万元起投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也达3.75%;光大银行则推出一款101天、投资起点5万元的国庆节专属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为3.88%。

  “从今年来看,银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利率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当前的要务是不断抢占市场份额。”深圳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银行为了缓解节前“缺钱”的状态,将会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以期吸引投资者,因此近段时间可能出现理财产品收益相对较高的峰值水平。

  这位理财经理表示,目前银行大力吸收存款主要是考虑到存贷比。长期以来,存贷比决定银行必须追求存款,因为多吸款才能多借出,多借出才能多赚钱。不过,银行自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不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内,也不涉及存贷比,只是作为银行营收手段,一方面为银行带来实际收入,另一方面也为业绩增色。因此,银行会将原本收归自己所有的部分收益让利给投资人,这才有了节假日理财产品的高息“福利”。

  谨防常规产品或万能险被包装成“节日专属”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往年,今年以来节日专属理财产品数量不断减少,甚至部分国有大行已不再推出相应专属产品。

  “实际来看,节日专属产品的吸引力在不断下降。”深圳某商业银行理财分析师告诉记者,往年银行推节日理财专属产品,大部分是为了临时“冲”一下存款规模,对银行来说基本是没有实际效益的。而目前银行面临转型,不断向精细化方向转变,不再完全“唯规模论”,且主管部门对理财产品监管趋严,银行的可操作空间不断变小,加上目前可投资的标的不断减少,在“资产荒”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池也很难找到大量优质资产。

  业内人士建议,市民在购买节日专属理财产品时,首先要重点关注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以及产品详细介绍。一些银行推出的所谓节日专属产品,实际上是银行本来就有的常规理财产品,只是为了节日促销或吸引客户的需要,经过人为包装后宣传成国庆节专属产品,市民对这类产品还是要仔细甄别。其次,要留意产品名称和购买时机。有些银行理财产品虽未标明“国庆专供”,但其预期收益率仍高于往期;即便它并非节日专属产品,市民从收益角度还是值得考虑的。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清楚购买的产品是否真的为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产品的期限及年化收益是否符合自己对资金流动性与收益期望值的要求,谨防银行将代销的万能险包装成理财产品进行售卖,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购买“节日专供”理财产品的时机需要精准拿捏。银行人士提醒,投资人要特别注意募集起始日、募集到期日、起息日。募集到期日可能不是起息日,某些产品的起息日会推后一天。很多理财产品属于“节前购买,节后起息”,因此不宜过早投资,以免资金在募集期和非工作日“站岗”,摊薄收益。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