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前8月寿险保费银保占逾五成

2016年09月29日 08:22    来源: 金融投资报     吉雪娇

  保险型产品渐成“主角”

  作为大部分险企业务起步和规模提升的主要途径,银保渠道曾在保险公司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由于“存单”变“保单”类误导销售行为屡见不鲜,银保也一度饱受争议。不过,《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市场及监管的“倒逼”下,成功转型的银保业务依然炙手可热。

  寿险银保业务同比增八成

  近日,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主任袁序成在第17届精算年会上指出,今年1-8月,寿险银保业务同比增长79%,市场占有率达到53%,回到历史高点。就在今年上半年,寿险银保市场累计新单业务规模破万亿元,达到10383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89%。种种迹象显示,银保渠道仍是主力渠道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金融投资报》记者走访蓉城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在银保类产品再次受到市民关注的同时,现阶段中短期理财型银保产品数量总体较少,取而代之的,则是10年以上的长期产品。整体来看,此类产品收益较年初已经有所下降。

  这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选择。今年3月,保监会对外发布了《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而9月初,再度发布《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强化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工作的通知》。对于一向在银保渠道“热卖”的中短存续期产品,保监会明确要求,自2019年开始中短存续期业务占比不得超过50%,2020年降至40%,到2021年则进一步降至30%。

  银保产品向保障功能转变

  在上述背景下,多家险企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加大产品及渠道调整力度,优化保费结构,主动向保险的核心价值回归。而从今年二季度以来,不少商业银行网点也开始陆续推出保障型银保产品,主要包括重大疾病保险和期缴类的人身保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利率下行,资金运用压力加大,使银行、客户、保险公司三方共赢局面遭受挑战,而银保产品向保障功能转变可以说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互利,也让消费者增添了风险保障。吉祥人寿副总裁孙安民则撰文认为,在产品设计的转型中,期交产品设计应切合市场需求,具有前瞻性,更应该有意识的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开发产品包,实施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供给侧改革。如根据客户分类需求,开发一些适合高端人群财富管理需要的长期保障型产品,也可实现银行理财结构平衡及保险公司结构优化的双重目的。

  除了业务方面的转型,《金融投资报》记者了解到,银保代理渠道也在进行新的尝试,“触电”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随着银保代理渠道的互联网化,更多的银行选择在网银、手机银行、自助终端等渠道代理保险产品,个别银行的电子银行渠道保费已经占总代理保费的92%。相比网点工作人员,网银代理保险被认为有利于业务流程优化,降低运营成本。“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期,实现银保业务新一轮的转型发展,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孙安民认为,不断优化银保的合作方式,寻求生态平衡发展之路,将是创造业务价值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 马先震 )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上市全观察